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精品文
  • 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精品文
  • 分类:现代都市
  • 作者:随云逸
  • 更新:2024-05-13 19:12:00
  • 最新章节:第12章
继续看书
小说《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相信已经有无数读者入坑了,此文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赵括田单,文章原创作者为“随云逸”,故事无广告版讲述了:此特为上报。”顿了顿,斥候又继续说道:“另外,细作远远看见,为首之将发须皆白,年龄应当不小了!”“哦?”白起稍稍挑眉。“廉颇?”王龁也不由得惊呼,眼神随即看向了眉头微皱,正略带思索的白起。“若真是廉颇出走,赵军无异于自断一臂。”“廉颇的出走也算是在意料之中,廉颇怎堪在一毛头小子手下听命!”白起还在考量着这个消息的准确性......

《战国:从长平之战开始成战神精品文》精彩片段


直到“蒙骜”的出现,秦国才算结束了兵虽精无大将的窘境。而这段时间,也是秦国一统六国前最为混乱而危险的时间。可惜,唯一能独战秦国的赵国在长平一战中被打断了脊梁骨。

而紧接着的王氏父子、蒙氏兄弟相继而出,真正将秦始皇帝推向了古今最高的宝座。

如今的白起虽然已经有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碍于自身本就功高盖主,若是再在军中大力培养将军之才,你让秦王咋想?

恐怕接班人还没培养出来,自己先被秦王给弄回去了。

所以,隐隐约约地提醒,潜移默化地教导,这是白起所唯一能做的事情。而在场诸将,即便是王龁恐怕也难真正地了解白起之意。

但那不重要。

还有时间!至少白起是这么认为的。

稍稍提点一番在场诸将过后,白起的注意力重新聚集到舆图之上。

“可曾打探到两只赵军的主将为何?”白起对斥候问道。

“禀将军。”斥候赶忙回答道:“北上丹水之将树‘陈’字旗号,细作观之,乃都尉陈璋。”

“都尉陈璋者,并无太多出色战绩,不过水性不错,更兼识得水文,确乃阻断丹水之最佳人选。”一旁的王龁主动补充道。

“南下之将。”斥候见白起并无插话的意思,当即继续汇报了起来:“其为‘周’字旗,乃都尉周骐。然,以其所带军力及其麾下将领之数,或已升至裨将。”

“何其短视也!”白起不自觉地吐槽了一句道。

众人闻言有些莫名,皆是看向白起,以为白起还有继续的话语,却不想白起就此一句便不再多说。好在,在场的还有王龁,也只有王龁算是明白白起的意思。

看着众人迷惑的样子,王龁也只好接过白起的话头为众将解释道:“周骐者,其人也,身彪体壮,孔武有力,有万夫不敌之勇;兼之出身北地,指挥骑兵作战乃是一把好手,颇受廉颇之重用,乃不可多得之骁将也。”

“赵括此举,恐是在明升暗降,逐步剪除廉颇所遗留下的势力。”另一名裨将终于明白过来。

“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也!”

“倒也难怪,大战在即,改弦易辙也是必然的事情。”

众人纷纷诉说着自己的看法,只是白起却没有再多作理会,他深知:能力不是一时便可以锻炼出来的。

“赵营之中可还有其他异常情况?”白起继续向斥候问道。

“是!”斥候赶忙答道:“尚有两处异常:其一,在卯时二刻后不久,便有一队约么二三百人的队伍,出营寨而往东北,故关的方向而行;其二,在不久之前,另有数百赵骑出营西门而向壁垒前进。”

“打的什么旗号?”一旁的王龁插嘴问道。

“禀将军:往故关的小股赵军,并未张旗,只是其中孔武有力之兵卒颇多,我军细作只在远处稍稍张望,便险些被其神射手所伤,其精锐之意可见之也,故此特为上报。”顿了顿,斥候又继续说道:“另外,细作远远看见,为首之将发须皆白,年龄应当不小了!”

“哦?”白起稍稍挑眉。

“廉颇?”王龁也不由得惊呼,眼神随即看向了眉头微皱,正略带思索的白起。

“若真是廉颇出走,赵军无异于自断一臂。”

“廉颇的出走也算是在意料之中,廉颇怎堪在一毛头小子手下听命!”

白起还在考量着这个消息的准确性,而下面一众秦将则已经开始讨论着廉颇出走的可能性。

“只是,丹水西岸之壁垒,很快被从空仓领俯冲而来的秦军所夺取,而我军主力渡过丹水以后,凭借丹水天险,巩固丹水东岸防线,秦军也一直不得寸进,战事随即进入相持阶段,而这一相持便是三年之久。”廉颇收起指挥棒,缓缓叹息道。

这一声的轻叹里,有太多的悲壮的故事。

赵括仿佛看到了在空仓岭上浑身浴血却依然死战不退的赵军都尉,丹水沿岸数丈高的壁垒之上舍生忘死的赵国儿郎,滚滚丹水,多少血肉随之奔流,漫漫长夜,多少忠魂思念故土。

三年,对于赵国是沉重的灾难,对于战场上的赵军士卒们,却是一个又一个难熬的日子。

三年里,本就处于弱势,想要抵挡住秦军的攻势,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是不知这三年里,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而若是让秦国得逞了,这天下又将经历多少个难熬的“三年”呢?

不知不觉间,赵括的心情也更加沉重了——赢下这场战争,赵括再度在心中默默许诺着自己。

稍稍调整好情绪,赵括开口问道:“不知如今前线是如何布置,具体兵力还剩几何?”

廉颇也不隐瞒,随即继续说道:“自我大军空仓领失利,我王派出十余万大军支援前线,后北地五万骑军南下,这才稳住了丹水防线。因此,为保险起见,本将又在丹水防线后设立第三道防线。”

说着,廉颇再度举起手中指挥棒,指着面前一条高耸着的山脉,说道:“谓之百里石长城防线,乃以故关、长平关为支点的一道防线。”

“目前,丹水东岸防线仍在我手中,秦军不得寸进。然经过三年来的日夜消耗,国中虽徐有多则万人,少则数千之援军抵达,我部精锐亦损失惨重。

如今丹水防线共有大军三十六万,其中骑兵十万人马,步卒二十六万,其中主力在丹水东岸制高点韩王山中,辎重粮草则在一旁另一个制高点大粮山中;百里石长城防线共有兵马两万五千人,其中多为步卒,骑兵尚不足三千。”廉颇细细缕清着手中已为数不多不多的牌。

“四十万人马!”赵括心中微微一定,显然对于四十万这个数字赵括还是挺满意的。

不过这倒也正常,大军出征和援助空仓领的大军便已经是三十多万了,再加上三年里每隔数月便有的补充兵力,能有如此规模实在意料之中。

可也正因为兵力之众,虽然成功地挡住了秦军的攻势,却也给国力羸弱的赵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光是战兵的口粮,便是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只是,正当赵括稍稍安心之时,廉颇却又在一旁泼起了冷水。

“而这约四十万大军之中,能战之兵尚不足半。”廉颇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道:“三年鏖战,精锐损失泰半,补充来的新兵之中,过半人数只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上不了马,拉不得弓,没有章法,根本没有多少战力。”

一下子从四十万大军,锐减到二十万不到,赵括显然有些接受不了,脸色明显暗沉了许多:原以为丹水前线再怎么样,也总该还有至少三十万大军的,没想到情况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了。

二十万!

二十万……

如同绕梁之余音在赵括的耳边不断回旋。

只剩二十万了,自己的计划还能成功吗?甚至,还能执行吗?

赵括死死地盯着沙盘,慢慢回想着自己的计划,试图再绝望中找寻那一丝丝的可能的希望。

一旁的田单和许历闻听此言,心中也不是个滋味。

都知道前线打得苦,损失大,却没想到损失这么大!要知道同廉颇一道出来的大军,以及后续增援空仓岭的三十万大军可有大部乃是精锐部队啊,后续的增援虽然多为无甚战力的新卒,但总归还是有几只战兵的,如此多的战力,居然打到现在只剩能战之卒尚不足二十万?

也就是说,至少已经有十余万的精锐大军殒命在这三年的对峙中,若是再加上普通士卒的损失,恐怕就奔着二十万往上去了。

三年对峙,该是怎样的一番腥风血雨啊!

“本将带来五万大军,其中能战之精锐只有一万许。”见廉颇已经尽托其底,赵括也当即掀开了自己所带着的底牌。

“这……”

这会儿,论到廉颇将军麻爪了。原以为带着王命前来转守为攻的赵括,号称二十万援军,怎样手里边也该有个三万五万的能战之兵,却不想只有一万多?

一万多人,能干嘛?

对西岸壁垒发起一次总攻,恐怕损失的不会少于这个数目。

还转守为攻呢,能在秦军的攻势下继续守住就不错了。

廉颇脸色越发的差了,显然他已经不知该如何评价在那稳坐高堂之上的大人物们了。兵者,国之重器也,岂能如此一厢情愿的儿戏?

“将军以为,为今之计,我军该如何破局?”不待廉颇发泄,赵括便首先问道。

廉颇闻言,收拾好沉重的心情,眼神转向沙盘之上,原本低沉的眼神瞬间锐利了许多,手中指挥棒略略踟躇了一二,随即在空中再度飞舞了起来。

“我军援军抵达的消息恐怕秦军已然知晓,由此,秦军势必继续增兵丹水一线。”廉颇在沙盘边踱着步子,随即继续说道:“以我军如今之战力,若是再强守丹水一线,恐怕得不偿失,也很难能够抵挡得住增兵后的秦军。”

“为今之计,只有扬长避短这一条路而已。”廉颇继续分析着敌我局势:“秦人之利在其兵多而将广,而我军之利则有三也。

其一,骑兵作战在上党之腹地,有倍于步卒之效也;

其二,我军为守方,进有丹水壁垒之壮,退有百里石长城防线之险,中有大粮山、韩王山等密林,谓之地利也;

其三,上党百姓与赵人风俗无异,更愿接纳我赵人而痛恨秦人,故每每为我赵军引路,而不愿虽秦军同流。

若能用之者三,此战或仍有一战之机也。”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