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最强皇子,洪荒大地请退位精品篇
  • 大明:我最强皇子,洪荒大地请退位精品篇
  • 分类:现代都市
  • 作者:佛系无忧
  • 更新:2024-05-15 07:22:00
  • 最新章节:第14章
继续看书
小说叫做《大明:我最强皇子,洪荒大地请退位》,是作者“佛系无忧”写的小说,主角是朱元璋朱允炆。本书精彩片段:太子死后,洪荒大帝非要立黄太孙为太子,为此还杀了很多朝中大臣,搞得人心惶惶。他,穿越而来的皇子,父皇赶尽杀绝忠臣,一定是朝堂有奸臣作祟,他清君侧,他要兵谏。这个大明,由他来守护。...

《大明:我最强皇子,洪荒大地请退位精品篇》精彩片段


偌大的东宫,已经变得冷清无比了。

“恭喜殿下,终于入主东宫了!”一旁的贴身侍卫猫九拱手道。

朱权呵斥道,“胡说八道!孤什么时候想要入主东宫了?孤起兵靖难,只是想要清君侧,除奸臣!是父皇见孤日表英才,宜正位东宫,入主东宫并不是孤的本意!”

“对对对,殿下您是不敢抗旨,所以才入主东宫的。”猫九也反应过来,连连点头。

鱼七笑着打趣道,“猫九,殿下正位东宫,是陛下的旨意,殿下可没有说要陛下册封殿下为太子的。

殿下的本意是清君侧之后就返回封地的,是没有入主东宫的意思,有些话你可不能乱说啊。”

猫九讪讪一笑,“明白,明白。”

朱权双手背负,打量着这座东宫,“空荡的宫殿,留下来的只有冰冷的庄严。”

“殿下,大军驻扎京城外也不是个事儿啊,恐怕会有麻烦。”鱼七说起了正事儿。

猫九呵呵一笑,“这你就不懂了吧,殿下这叫留退路!猛虎军和神机营进驻京城,一旦京城兵变,立马就能和京城外驻扎的大军里应外合!”

朱权微微点头,“鱼七,在这方面你确实不如猫九。”

“可是殿下,京城内可驻扎着御林军、禁卫军、京营十二卫,最重要的是咱们不清楚京城有多少火器,一旦他们兵变的话,会出大事的。”鱼七压低了声音道。

朱权摆摆手,“怕什么,真当我神机营是吃素的啊!朝廷的火炮,能跟咱们的意大利炮相比?朝廷的火铳有什么用?咱们神机营的轻机枪两千挺,重机枪一千挺,冒蓝火的加特林二十挺、全自动步枪不计,别的就不说了,把那冒蓝火的加特林一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意大利炮、榴弹炮、迫击炮加起来上百门,还有坦克一个!京城内就是有十万大军,我也不怕!”

神机营可是朱权的精锐中的精锐,这些年朱权打造兵工厂,耗费钱财无数才养出了神机营。

这才是朱权敢起兵的底气,神机营不是扛炮的就是扛加特林的。

朱权知道朱元璋手握几十万大军,是自己的几倍不止,没点底牌哪敢干?

“殿下,还是要小心,不可大意。”鱼七还能说啥,只能劝道。

朱权摆摆手,“不用担心,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这天,塌不下来!”

“是。”鱼七不说话了,无话可说。

朱权吩咐道,“去找块地方,立即建造兵工厂,把设备全部放好,让那些匠人们,尽快步入正轨,开始造子弹,造炮,造炸药包!周围调一万猛虎军驻扎巡逻,规矩和先前一样,没有我的亲笔手谕,任何人不得靠近,违者杀无赦!”

“是,属下这就去办。”鱼七领命道。

此时的京城。

不少百姓纷纷聚了过来,大街上你一言我一语的惊叹着。

“这个大铁王八是什么啊,他为什么会自己动啊?这像是一个会动的大炮啊,它的轰鸣声好大啊。”

“你看他们扛得是什么啊?是枪啊?为什么感觉跟朝廷的枪不一样啊?”

“这是什么枪?为什么还要人扛着?”

“我的天,这是洪武大炮吗?怎么这么大啊?炮管这么长?”

“你看那旗帜嘛,神机营!这是宁王的神机营啊!”

“这整齐划一的步伐,气势如虹啊,这是百战之师啊!”

“宁王的大军要驻扎京师吗?”

百姓们议论纷纷,然而神机营的将士们不为所动,只做自己的事情。

这一幕也被无数官员注意到了,尤其是武将集团的人,看着这意大利炮,怎么看怎么感觉比洪武大炮要厉害。

“这炮一眼望去,就让人心生胆寒,就是不知道威力如何啊。”

“得去找太子殿下要下图纸,如此国之利器,应该由我工部统一制作的。”

“如今火力配备,怎么看都感觉比京师的火力配备要强得多,若是我大明都装上这些威风的大炮,大明的实力不用想都能再上一层楼。”

“哎,说不定那是中看不中用也说不准,不知威力几何。”

“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

官员们都你一言我一语的,神机营的士兵驻扎进来,动静肯定是瞒不住的,而朱权本来也没打算瞒着,神机营进京也算是一种威慑吧。

当天,京城数道圣旨发往各地,要所有藩王回京,至于在京还没有就藩的藩王也都收到了旨意。

只是他们不用匆匆回京。

开国皇帝朱元璋,执政二十八年,就宣布退位,由十七子朱权为大明二世皇帝。

礼部那边也迅速的忙了起来。

新帝继位,要准备的事情很多,各部基本是都动了,户部、兵部、吏部都要交接,不知又要产生多大的动荡。

新的权臣上位,也就代表着新的格局出现。

随着朱权下令,由内阁大臣接掌朝政,暂时朱权在东宫批阅奏折,没有去御书房。

不为别的,就因为懒得挪窝。

仅此而已。

礼部要操办登基大典,旨意八百里加急发至诸国,邀请他们要参加新帝登基大典。

京城内的异族商人也不打算走了,打算见证接下来的盛典。

钦天监推算出四个多月后的金秋十月一日,乃是登基的最好日子,适合登基!而且时间上准备也很充足。

时间定下来之后,就写在了国书和各圣旨上面,要他们赶在这个日子之前到京城。

登基大典的时间安排好了之后,就要定下新皇帝的年号,这个还要一段时间琢磨。

当然了,也不止礼部忙,户部也忙。

忙着干啥呢?忙着出钱!

新帝登基,乃是国朝盛事,花销肯定是小不了的。

再加上户部洗牌了,大臣的新一轮较量又来了,国库余钱可不多,新的户部尚书要头疼死了。

朱权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至于朱元璋,那是没有管这些事情了,只是锦衣卫有向朱元璋汇报。

朱元璋也就是一个意思,随朱权决定就好,朱元璋现在就想赶到钟山,查清楚自己大孙的真正死因。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