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 日月永在
  • 分类:美文同人
  • 作者:佚名
  • 更新:2023-08-08 04:07:00
  • 最新章节:第三章:朱家人
继续看书
明初,明朝国力的巅峰。
这一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翌年,朱棣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这一年,一个穿越者来到了这个时代。
穿越朱允炆,推动大明横推天下。
本书群:960694319...

《日月永在》精彩片段


朱允文从沉睡中苏醒之后,下意识伸手在枕头处摸索,并没有感受到熟悉的冰冷质感的手机,这个发现让朱允文有些焦灼。
睁眼。
入目之处,富丽堂皇,古色生香。
“嗯?”
朱允文有些懵,一骨碌爬起身来,才发现床边跪趴在床沿处还有一宫装女子,面容秀丽,朱允文这一起身,把她惊醒了。
喜道,“太孙你终于醒了,可吓坏臣妾了。”
穿越了?
穿越了!
朱允文拍拍脑袋,不对啊,市府大秘的自己昨儿晚上陪领导下乡视察,晚上招待时没喝多少啊。
一斤酒而已,就给自己干穿越了?
恶作剧的念头只在朱允文脑子里转了一下就被摒弃,自己堂堂正处级市府大秘,谁会随便拿自己开玩笑。
那,自己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是谁?
魂穿而来,窃躯重生,现在支配这具身体的灵魂是朱允文,所有记忆也全是朱允文自己的三十余载生平,原身体却是一点记忆都没有留下。
“你是……”
话头刚起,朱允文忙收声。
这个女人刚才喊自己,太孙?自称臣妾?
君王之家!
自己贸然自称失忆,装傻充愣那不就是寻死之道了?谁知道这是哪朝哪代,有没有夺嫡之争,自己这具原身体有没有兄弟在身旁虎狼环伺?
稳住,不慌。
十载仕途沉浮,少居高位,服务领导,早养成了朱允文慎言慎行的习惯,话头一收,作势头痛,复卧于榻,轻嗯一声。
“取水来。”
“哎。”
女子忙应声,喊道,“太孙醒了,速报于母亲和陛下,去请太医进来。”
门外一阵鸡飞狗跳,隔着门窗,朱允文听到了一阵“皇爷万岁,太孙吉人天相,自有祖宗保佑。”之类的欢颂之声。
自己是太孙,皇爷,那应该就是自己的爷爷。那自己的父亲应该是太子,再不济也应该是皇子。
可是,这个女人,竟然说,报于母亲和皇帝?
自己的爹呢?
藩王就藩?还是,死了?
不对,若是就藩的藩王,自己的身份应该是藩王世子,哪里有资格称太孙,那就只能是,死了!
自己到底是谁?信息有限啊。
大学毕业后十几年,书本上学习的已经忘了七七八八,自己也不是历史和考古专业的,仅凭几件古董装饰,零星称呼,很难分析出子丑寅卯啊。
就在朱允文躺在床上闭目苦想的时候,门开了,两个拎着医箱的老头走了进来,“太孙妃金安。”
“辛苦两位太医了。”
女子起身道礼,随后让开身位。
太医来了。
朱允文睁开眼,看了一眼,从传报到过来,不过两三分钟,也就是说,自从“自己”患病之后,这两个御医就住在这。
看来圣眷很隆啊。
两位御医先后诊脉,随后两人低声交流几句后,道:“太孙妃可放心,太孙脉象平稳,中气充足,贵体无恙已,前日昏厥,想必是过于操劳国事,日批夜览,又兼急火攻心方致,太孙只需注意休息,平心养气即可。”
操劳国事?
皇帝还在,哪里轮得上太孙批阅奏折?
历朝历代也不可能啊。
只听过皇帝出宫,太子监国的,从没有皇帝在京,朝政就交付太子的。
这只能说明,皇帝老子的龙体,撑不住了!
朱允文猛的睁开双眼,翻身下了床。
刚还再想远处桌子上成堆的折子是什么玩意,现在想来,是全国呈递的奏事题本了。
随手抄起一本,兵部的奏本。
打开,“臣兵部左侍郎齐泰伏问圣躬金安。”
齐泰!
朱允文心里一颤,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就是一时半会没想起来。
往下看,“臣于大同,闻晋王薨,大惊失色,晋王恭孝,宽仁和善,于诸王中最是谦逊,就藩太原,镇守边防,屡次破蒙古于塞北,文武并济,为天下臣民所敬仰。
晋王本当吉人天相,春秋盛年竟遭此灾厄,臣心悲切,想陛下此时更是哀痛,臣伏请陛下节哀,为苍生亿万黎民念,万要保重龙体,且太孙年幼,尚需陛下耳提面命,时时教诲。
臣奉皇命,于洪武三十年七月离京巡查漠南并一十二省军户卫所置办事宜,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四日回京,此行令臣叹为观止,为陛下之英明神武而心神折服。
洪武二十五年,军中裁汰老兵五万三千六百有余,以军户身份各归其乡,成立卫所,又编北地之民数十万,于山西、顺天、辽东等地设立卫所六百有四。
臣观卫所之制,实乃百世之功,平日操戈习马,习武强身,皆健儿也,如此农忙为民,战时为兵,朝夕之间,可得百万骁卒。着甲执戈,不逊京营。
此番巡视,除了卫所之余,臣也看了北地边防重镇军务,仰赖皇上天威征讨之功,逆元余孽已是苟延残喘,兼之内耗严重,边防数十年之内料无兵事,陛下可宽心。
且边防之兵,军容鼎盛,火器精良,臣巡阅北地,自甘肃至辽东,有九大塞王镇守,合计兵员二十一万人,兼漠南卫所兵十六万,兵员齐整,无空饷之事。
九大塞王之中,以燕王、宁王之兵最是精良,宁王控弦八万,战车六千,俱精悍兵勇。
燕王兵虽少,四万人马却皆为百战精锐,北地九镇,属燕王卫最是善战,且燕王知兵事,犹善军略,与蒙古诸部多有交手,百战百胜,塞王之中威望最隆。
且燕王爱兵如子,屡施恩惠,军中兵士皆视燕王如父,唯命是从,悍不惧死,让臣惊叹。
兵部左侍郎齐泰,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于京师宅邸。”
洪武!
朱元璋!
齐泰!
朱允文一瞬间全明白了,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明白了这个时代,更明白了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个如何恢弘的大世!
自己,竟然成了明惠宗,建文皇帝朱允炆!
那个废物到极点的,占据大义兼百万大军,仍被自己叔叔夺了江山的朱允炆!
这,这可真是让朱允文又惊且喜啊。
“太孙?太孙?”
身旁,太孙妃马恩慧看到朱允文脸色突变,吓了一跳,忙伸手扯住朱允文袖子,连声呼喊。
朱允文这才回神,脸上回归平静,“无妨。”
朱允文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此时的心情,前世老抱怨自己官微权小,现在好了,自己成了历史上的朱允炆,还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朱允炆,要不了多久,自己就得从自己那个传奇的爷爷手里接过这万里江山,日月群星了。
皇帝!
没有比这个权利更大的了,就算是天上的神祗,也要得到自己的敕封才能名正言顺,是人类所能达到甚至所能想象到的权力极限!
日月山川尽操于手,亿万生灵系于一身!
自己,真的能担负起来吗?


穿越,总是一件另人心神向往的新奇旅程。
尤其是从钢铁森林的现代,回到只能从史书字里行间中才能窥探到一丝一毫的纷争大世,这种猎奇,倒是一时间冲淡了朱允炆心中的乡愁。
这时候的朱允炆感觉很奇特,这种感觉不似那种人之将死时对世界有不舍、遗憾、眷恋等心情,就好像自己还在原时空工作,突然领导交代了一个差事,小朱你去非洲出趟差吧,然后到地方让土著给扣了下来,非得拉着朱允炆在那当个皇上一般。
很想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是回不去罢了。
但是当晚上吃饭时,府里奶妈抱着一个小子,小不点一落地撒了欢跑到跟前,抱着朱允炆大腿喊着“爹”的时候,朱允炆竟然会有种开心的感觉?
朱允炆明知道这孩子肯定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偏偏就是自己亲生的!
自己穿越过来,接过的,不仅仅是这具身体,还有这具身体的一切,朱允炆的家人、责任、使命,在这一刻,朱允炆才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穿越而改变,自己还是一个丈夫,也还是一个父亲!
该有的责任,不会因为身份的转变,时空的变幻而消失,相反在这一刻,朱允炆觉得这份责任更重了。
因为,朱允炆实在不忍看着眼前的“妻子”和“儿子”在几年后,自焚于宫殿之中。
“今天你怎么了?一整天魂不守舍的。”
马恩慧给朱允炆添了新茶,“吃完饭早点歇着,今儿这奏本就先别批了,齐大人不是回来了吗?让他先过来看看,有什么当紧的摘出来便是。”
朱允炆不知该如何消受这份美人心,只好温言一笑,“不妨事,只是母亲那里,倒是劳你多去几趟,这几天我可能不太能抽出时间去问安了。”
马恩慧点点头,这几年朱允炆生母吕氏身体江河日下,就在府里建了一个禅堂,整日诵经念佛,朱允炆晕过去之后,听说一直忙着抄佛经给朱允炆祈福,听说朱允炆醒转,来到看了一眼便匆匆回去了,说是要继续她的抄经文大业,保佑朱允炆能够一直健康下去。
“今儿宫里来了个公公,找到两位太医问了你的身体。”
马恩慧轻声细语的,“还带了话,说这几天你先养养身子,皇上那不急着去,等过几日身子舒服了,在进宫去问安。”
朱允炆看看她,这个妻子是自己那个传奇的爷爷亲自给自己挑选的,称其贤惠如自己的奶奶孝慈皇后,单说这说话,便是妥妥的一个合格的秘书,语气不急不缓,且说出来的话,没有哪怕一句废话。
适可而止的关心,多了就是干涉,少了便是凉薄。自己病愈,遣人去宫里报信,爷爷的态度如何也都通过一两句话表达的明明白白。
娶妻娶贤,纳妾纳色。
此诚乃古之良言。
“家里上下有你把持着,我放心。”朱允炆放下碗筷,“我先去詹事府了,你慢慢吃,早点休息吧。”
马恩慧站起身送了一下,临别时脸红了一下,悄么声的问道,“你晚上回来还是留在詹事府。”
朱允炆心里那个别扭啊,可不是么?你说眼前这个媳妇自己是碰还不碰?碰了的话,咋有种自己给自己带绿帽子的感觉呢?
“最近事情挺多的,委屈你几天吧。”朱允炆轻轻抱了一下后者,“我这几天可能都得留在詹事府,国事繁杂,家里你多操持。”
枕边人还是先保持距离的好,不然自己但凡有一点异常,肯定是马上露馅,自己今天拢共没有说十句话,这才蒙混过关,真要朝夕相处,尤其是同枕而眠那指定露馅。
一言以蔽之,谁知道原身体这个主有啥闺房情趣?
本来,以朱允炆的身份应该住在皇宫内的东宫,办公在文华殿,但是朱标死了之后,生母吕氏睹物思人,身体便日渐不堪,非要搬到宫外来住,朱元璋便在东安门外挑了近处,建了一座太孙潜邸,平日里,朱允炆更多的时候便在潜邸办公,实在公务繁重之时,便入宫,召詹事府诸臣理政于文华殿。
第一天穿越而来,脑子里实在是一团浆糊,好在确定了自己的身份和朝代,朱允炆入宫的一路上便绞尽脑汁的开始回忆起自己看过的明朝电视剧、相关文献,加上自己的车辂宽大,里面放着几十份奏本和负责他日常生活,内宦的东宫起居注,这一路上,真的是玩了命的补课。
没记忆不怕,从这些奏本的字里行间中,玩命汲取和简单的推理呗,这对朱允炆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于登天的事,现在刚开始,就尽量少说话。
朱允炆自东安门入了皇城,转西南走不了几步便是詹事府,若是去文华殿,便要沿着詹事府西侧的御道,往北过承天门和午门,进入宮城,文华殿因是储君理政居住之处,又在举行朝会的奉天殿东侧,故称太子居所为东宫。
所以,詹事府编制归属东宫,詹事府的官员也是为储君服务的,但办公地点并不在东宫,而是在皇城与皇宫之间的这个区域,也就是所谓的中央办公区。
像六部一府、五军都督府、锦衣卫等比较耳熟能详的中央官署都在这个区域办公。
进了詹事府,有当值的官员慌忙见礼,朱允炆关心一句,“诸位都用过晚膳了吗?”
“回太孙殿下,尚未呢。”
朱允炆一扭头,冲身后跟随的小太监吩咐道,“去尚膳局催一下。”
“是。”
小太监抬腿要走,又被朱允炆喊住,“天气热了,让尚膳局熬点绿豆汤一并送来,在差人抬几个冰鉴过来。”
“是。”
“谢太孙殿下。”
一众官员躬身行礼,领头一人问道,“殿下此时过来,可是有所吩咐?”
朱允炆哑口,他就是来借宿的,有个屁吩咐,再说你们一个我都不认识,开口不就露馅了?
“没事。”
朱允炆想了想,有了主意,“只是近来看到齐泰侍郎关于卫所的奏本,对于皇爷爷设办卫所之事本宫还理解不深,想及诸位都是翰林学士,博古通今,特来请教,请诸位各就卫所设办一事,一书所感,本宫明日要看。”
想认识这些官员太简单了,装一回考官便是,布下考题,你们挨个交卷,点谁名谁过来,朱允炆这见面不忘的本事那可是经过十几年捶打的。
“谨遵太孙殿下命。”
众官员再拜。
“嗯。”
朱允炆应了一声,“本宫随便走走,消消食,诸位各自去忙吧。”
朱元璋勤政,经常在晚上批阅奏章时召见大臣,中央各官衙就养成了值班的习惯,二十四小时总有留值的官员,方便朱元璋召见详问。
詹事府隶属东宫,一年到头都不会被朱元璋想起来一次,但是随着朱元璋身体日渐不堪,批复国事的权利移交到朱允炆手里之后,詹事府就忙了起来,五府六部的奏本都送进了詹事府,詹事府俨然摇身一变成了小奉天殿,里面负责整理奏章的录事、舍人也全由翰林学士来担任,编制一再扩充提拔,便是小小的录事,都成了七品的官。
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顺势裁了中书省,有明一朝再也没有了丞相,但在这个节骨眼,明朝还没有推出后世耳熟能详的内阁机构,天下之事,事无巨细全部由皇帝圣心独裁,朱元璋那个累啊。
就从翰林学士中挑选优秀的学子帮自己看奏章,这批翰林学子也就是明朝内阁的雏形,但由于他们没有批复权,身份上更像是朱元璋的秘书班子。
所以级别上仅仅只有六品七品,位卑权微。朱元璋一病,这个秘书班子就跑到了詹事府办公,因为奏章转到了詹事府不是。
凡涉及到五府六部、赈灾、兵事、边境、亲王的奏本,詹事府会摘出来,一早送到文华殿,或者宫外朱允炆的浅邸,一些地方的小事,就打发回各部、两京一十三省布政使司自行处理。
其实地方上的小事不至于专门写奏本送到中枢,明初地方政治机构是极其完善的,只是这天底下总有那么一群人,他闲的蛋疼!
没事报个祥瑞,写个趣事,或者哪地又出了贞妇孝子,都得写奏本往中枢报。
更遑论朱元璋一病,问安的奏本更是像雪花一样,飘进南京城。
一百个奏本里面,最后能到朱允炆案前的,也就十几个。
国事纷杂,詹事府的录事就分成了白夜班,二十四小时看奏章,分门别类,自然在这詹事府里面就有了不少供人休息的厢房,很简陋,但将就一宿倒也方便。
朱允炆随便挑了一间,倒上茶水时笑了起来,没想到自己来到明朝的第一天,就这么对付了过去。


不经意间,朱允炆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三天了,这几天一直托病不朝,躲在詹事府里翻遍了奏折和东宫起居注,总算对这段历史上的朱允炆和大明朝有了一点最基础的了解。
朱元璋身体不好是朝野尽知的事情了,但却一直没有召见朱允炆,神神秘秘的让朱允炆一直没能有机会亲眼看到这位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开国皇帝,倒是这期间齐泰、黄子澄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臭皮匠来了一回,一是来看望朱允炆身体,二来就是在朱允炆耳边唠叨着藩王的事。
“臣昨日入宫面圣,皇上问臣北地事宜,言语间对于燕王、宁王手握雄兵之事多有忧虑,怕是有了削藩的念头,不在像当年那般,对提议削藩的大臣轻则罢黜,重则杀戮了。”
齐泰端着茶,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说道,“皇上心里,终究是太孙最重,庶子藩王,哪能克继大统,承担神器?”说完还呵呵一笑,尽显轻蔑之色。
黄子澄也在一旁附和,语气中对燕王朱棣颇为不屑。
朱棣觊觎皇位的心思全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当初太子朱标薨,朱棣就巴巴的从顺天跑来京师,吊唁之后就联络群臣旁敲侧击朱元璋的心意,还煞有其事的上折为老二秦王朱樉美言,说秦王为诸王之首,又是马皇后所出,可为太子。
可老二是个玩意,朝野上下没有不知道的,这朱樉打仗是把好手,比朱棣更甚,一个秦字就足以昭显其武功,但是性格乖戾残暴,为人刻薄寡恩,早年就有车裂仆从下人的举措,朱元璋召其回京,留在身边教诲,后者还愤愤不服,朱元璋一怒,要罢黜他为民,吓得朱樉找朱标求情,这才赶回封地读书养性。
朱棣请封朱樉,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朱棣的举措就是明示天下,所谓父终子继,兄终弟及,这样才合乎礼法,不能隔代传,倒也确实在朝中拉拢一批支持这个说法的大臣,朱元璋立朱允炆确实阻力重重。
朱元璋乾纲独断,把那些不支持朱允炆的大臣杀了一批,流放了一批之后,那杀气腾腾的眼神也就吓得自己几个孩子灰溜溜的夹紧了尾巴滚回封地不敢露头了。
后来,随着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陆续病逝,排老四的朱棣就成了诸王之首,这更加增添了朱棣心中的不满,要是当初朱元璋不立朱允炆,他朱老四可就熬死了三任“太子”,就该成为储君了。
但是如今朱允炆名正言顺,他朱棣又只是庶出,非嫡非长的,这天下谁还看得起他?
朱允炆坐在书案后面看着山东布政使司的军报,没有搭理这两个臭皮匠的侃侃而谈,而是问道,“蒙古内部倾轧以致尾声,内分两派,一称瓦剌,一称鞑靼。鞑靼首领阿鲁台在辽东求开边贸,送上了五百匹骏马,两位先生以为如何?”
齐泰和黄子澄对视一眼,都缄默下来,这两个臭皮匠,谈学问是把好手,军国大事委实没有啥心得,涉及边境重事,一向只会纸上谈兵,朱允炆问边贸,难免一愣,忙打腹稿。
“算了,你们去当值吧。”
朱允炆一皱眉头,虽然历史已经证明,眼前这俩人有多不靠谱,但亲眼所见,还是难免心生厌恶,历史上朱允炆以此二人为师,丢了江山也就不足为怪了。
“臣等告退。“
俩人讪讪而退,俩人刚走,就有人进来禀报,“殿下,燕王世子朱高炽求见。”
朱允炆一愣,朱高炽?他怎么在京师?
却是不知,这两年朱元璋身体日渐不堪,难免担心起朱允炆的皇位,虽然不欲削藩,但却把几个手握重兵的藩王世子给召进了宫,名义是留在身边教诲,却是留作了质子。
“请进来。”
对于这位后世的仁宗皇帝,开启仁宣之治的朱高炽,朱允炆还是很好奇的,史书上对朱高炽很是一番盛赞,是治世之君,虽然只做了短短十个月的皇帝,但施政却有近二十年。
朱棣是个马上皇帝,好打仗甚于治国,五次北伐,朱高炽都留京监国,统筹后方,是名副其实的后勤官,没有朱高炽在后面协调各方,也成就不了朱棣的一世英名。
“臣弟朱高炽见过太孙殿下。”
朱高炽身材肥胖,长相富态憨厚,他的鞠躬,充其量也就是点下脑袋,让他弯腰,实在是强人所难,要不是有人搀着,他进门的时候怕是连门槛都迈不过来。
这么胖一主,还娶了十几个妃嫔?
朱允炆下意识看向朱高炽的头顶,“你我兄弟,不用见外,快请坐。”
朱高炽谢过就坐,“前两日听说殿下染疾,今日特来问安,殿下是太孙,身系江山社稷之重,万要保重贵体。”
“弟弟有心了,为兄以痊愈。”
朱允炆嘴角含笑,招呼着小太监,“世子体胖易热,速去抬冰鉴来。”
朱高炽一怔,错了下神才道了声谢。
朱允炆端起茶碗润了下嗓子,“这两日听说皇爷爷龙体不适,本打算去御前问安,听说弟弟在,不知皇爷爷近来如何。”
朱高炽微微俯首,“皇上一切安好,太医开了静养的方子,所以才一直没有召见殿下,让臣弟为殿下带话,安心操持国事,保重身体,不用日日前去问安。”
朱允炆嗯了一声,拿起山东布政使司的奏本,“我听说皇爷爷一直夸赞你,说你有治世之能,时常留你在身边教诲朝政,如此正好,这山东布政使司上的奏本,说鞑靼首领阿鲁台想要开边贸,我还没有批复,你看一下,给我个建议。”
“臣弟惶恐。”
朱高炽接过奏本,看了一遍,字斟句酌的说道,“臣弟以为可行。”
朱允炆心存考校,便说道,“仔细说说。”
“边贸之事,事关边境安定之重,自古以来,北地争端多因外族物资短缺所起,外夷缺盐、过冬缺粮,所以才常常袭扰边疆,开了边贸,互通有无,通过贸易换取食盐和过冬的粮食,想必,战乱就会减少许多,我们也可以获得耕牛,这是好事。”
“这倒是和我想的甚是一样。”
朱允炆点点头,“那鞑靼的贸易条款可有不妥之处?”
朱高炽皱了下眉头,“臣弟觉得,鞑靼部只愿意以牛羊、毛皮、珍兽等为交易不甚妥当,我朝缺战马,而外夷之所以可以侵扰我边地,靠的便是马利,应添入良驹,如此一来我军可在边地训练一支精良骑兵,便是日后鞑靼部再启争端,我们也有反制措施。”
朱允炆笑了起来,问道,“那若是鞑靼不愿意呢,战马乃是根本所在,他们岂能愿意交易给我们?”
“那便不开边贸,想打就继续打!”
朱高炽倒是硬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宁愿三月一小战,一年一大仗,也不能看他们坐大。”
“哈哈哈哈。”
朱允炆顺心的笑了起来,这朱高炽看来也不是如史书那般全是仁义之心,这朱家子孙自朱元璋开始,好争之心那是打胎里就带着的。
朱元璋造逆元的反争天下,他的儿子朱棣造建文的反也争天下,他的孙子朱高煦就造宣德的反继续争天下,后代子孙,哪怕是一心修道的嘉靖朱厚熜、三十年不朝的万历朱翊钧,不也一日未停过跟满朝百官,争天下治理之权吗?
不争?那还是朱家子孙?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