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不知道的是,在他转身没入人群中的时候,阳羲和也在加快脚下的步伐。
周朝英,以及周敬山夫妻,都先入为主地以为,流落在外,由一个农村独居老太太抚养长大的阳羲和,并未读过多少书,接受过多少知识教育。
而实际上,阳羲和读过的书,可能比他们三个人加起来的,还要多得多。
除了看书读书,阳羲和还从小就被姑奶奶训练眼睛的观察和辨识能力。
她会注意到被小贩丢在地上的珠串,就是得益于从小受到的眼力训练,洞察入微,看到了那不起眼的珠子上露出的一抹不同寻常的青色。
这一抹青色,不是草青的青,而是“天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青。
它被掩盖在浓厚的黑色之下,只露出极小极暗、若有似无的一星点。
玩古玩的人,对“青”都很熟悉。
说起“青”,绝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大名鼎鼎的青花瓷。
而除了青花瓷之外,还有一个东西,也是带“青”的。
——青金石。
阳羲和揣着珠串,拽着周敬山,快步从贸易市场里出来。
回到吉普车旁,她才掩饰地解释说:“他不是说这个珠子五块钱吗,我们不跑快点,他反悔要回去怎么办?五块钱呢。”
以小贩随意把珠子丢在地上的反应来看,他根本没把这珠子当回事,说要把珠子卖五块钱的话,肯定是糊弄人的。
但要是让他知道珠子可能是青金石的,他绝对会再次狮子大开口。
青金石的料,以及珠串上珠子的数量,阳羲和猜测,这很可能是朝珠——青金石朝珠。
清朝爱新觉罗一族的皇帝们,虽是出自女真族,但对藏传佛教却颇是推崇。
太祖努尔哈赤当政时,便常把佛珠当作赏赐物,赏赐给得用的下属。
上好之,下必甚焉。
皇帝好佛珠,下面各级官吏将领们也都以佩戴佛珠为荣,朝中越来越多官员佩戴佛珠,佩戴佛珠成风,以至于渐渐的,佛珠演变成朝珠,成为了朝廷冠服的重要配饰。
《清会典》记载:皇帝,后妃,文官四品、武将五品及命妇五品以上,可配挂朝珠。
朝珠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制作用料也少不了各种珍贵稀罕的宝物,青金石便是其中的一种。
阳羲和记得,清朝的青金石,几乎都是来自于当时被称呼为“爱乌罕”的一个国家,我们如今,似乎把“爱乌罕”改叫“阿富汗”了。
青金石是佛家七宝之一,因其色相如天,光辉灿烂,又有“天石”之称。
清典制规定,皇帝在天坛祭天时,须佩挂青金石朝珠。
倘若兜里的珠串是青金石朝珠,周敬山的二十八块钱,花得也不算很冤。
倘若它是清朝皇帝祭天时佩挂的青金石朝珠,那他们就是捡到大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