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阅读大宋: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
  • 全本阅读大宋: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
  • 分类:现代都市
  • 作者:骑驴
  • 更新:2024-03-09 05:04:00
  • 最新章节:第3章
继续看书
军事历史《大宋: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唐卿张桂山,作者“骑驴”创作的一部优秀男频作品,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店主,要模仿多少人的字画?要不,写出来的书法谁买?”其实张唐卿写的飞白有点瘦金体的意境了,只不过张桂山的欣赏水平有限,还无法判断是好是坏。张桂山颤抖着手,把多余的墨迹擦干后,挂到架子上欣赏了会,“可惜,没给你准备印章。”张唐卿看了看穷困潦倒的家,哪里还有钱置办印章?张桂山欣赏够了,才在张唐卿的搀扶下回了卧室休息。“把兰......

《全本阅读大宋: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精彩片段


张桂山看了会儿子的字体,摸着胡须说道:“奇怪,为何和以前的字体不同呢?形式上很像,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感觉有点铁钩银画的感觉。”

张唐卿内心吐槽道:“文房四宝小店主,要模仿多少人的字画?要不,写出来的书法谁买?”

其实张唐卿写的飞白有点瘦金体的意境了,只不过张桂山的欣赏水平有限,还无法判断是好是坏。

张桂山颤抖着手,把多余的墨迹擦干后,挂到架子上欣赏了会,“可惜,没给你准备印章。”

张唐卿看了看穷困潦倒的家,哪里还有钱置办印章?

张桂山欣赏够了,才在张唐卿的搀扶下回了卧室休息。

“把兰子抱走。”,张桂山看着床上的兰子,有点厌恶的说道。

“爹爹,兰子还小。”

“克死亲娘,她的罪过大了。”

张唐卿的声音低沉的说道:“爹爹,当初可是翁翁要求保小的。”

张桂山一下愣住了,六年前的一幕幕仿佛在他的脑海中过了一遍,脸上痛苦的神色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住。

当产婆说孕妇难产,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时候,张桂山犹豫了,但张桂山的父亲却要求保小。

张桂山没有出言反对。

当得知生下来的是女孩,大人也没保住时,张桂山的父母接受不了这个打击,在一年后相继去世,张唐卿的舅舅家也断了来往。

从来没有人和张桂山说过这句话,保大还是保小?这不是兰子做的决定,正是他们当初的冷漠和自私,才让张母撒手人寰。

慢慢的张桂山眼里有了丝丝的柔情,看着脸上脏兮兮的兰子,竟然伸出手帮她抹了一下脸上的锅底灰。

张唐卿见状,立刻退出了卧室。

第二天,鸡刚叫了一遍,张唐卿准备起床准备早饭时,父亲卧室的门打开了。

只见张桂山一脸严肃的抱着兰子出了门,而兰子却满脸惊恐的看着张唐卿。

张桂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抱过兰子,当兰子醒过来,看到父亲在盯着自己看的时候,内心的恐惧无法向别人诉说,

而张桂山从来没有给过闺女一个笑脸,所以,他也不知道是应该笑,还是像以前一样板着脸。

父女俩就这样出了门,兰子看到了张唐卿,才感觉有了救星。

“哥哥,我马上做早饭。”

张桂山闻言,把兰子放了下来,点了点头,就准备让兰子去做早饭。

“兰子,你再去睡一会,哥哥做早饭。”

兰子更慌了,“不用不用,我去做。”

张唐卿知道,要想温暖兰子的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让兰子慢慢的感觉到父亲哥哥是真的在爱她,她的心才会慢慢的融化。

张唐卿拉住兰子的小手,兄妹俩一起进了厨房。

兰子就这样无助的看着不停忙活的哥哥,再看看站在厨房门口向内张望的亲爹,一动都不敢动。

张唐卿看了看家里的粮食,只有半袋小米和小半袋面粉,这小半袋面粉还是县里的贡士库送过来的,但以后再也没有贡士库的救济了。

“爹爹,你大病初愈,咱们早上还是吃小米吧。”

“无妨,我的身体还没恢复,吃点小米也好。”

兰子看着哥哥抓了好几把小米,轻声提醒道:“伯母说,咱们三个两把小米就够了,多了浪费。”

张桂山脸上一阵尴尬,都是他这个当父亲的无能啊,让孩子天天精打细算的吃饭。

张唐卿冲兰子笑了笑,抓了八把小米,倒上水,兰子跑过去生火。

等小米粥熬的插筷子都不倒了,张唐卿又翻出几个小咸鱼,撕碎了放进去。

张唐卿倒是想弄点菜,可家里别说菜了,连盐和油都没有,唯一有点滋味的就是这小咸鱼。

爷俩的身体都不好,多吃点盐补充一下体力。

小米粥熬好了,张唐卿先给张桂山盛了一碗,示意兰子端过去,三碗盛完后,锅里还剩下了不少。

爷三个坐在堂屋里唏哩呼噜的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起码是最近一个月来最丰盛的早餐了。

兰子出门洗碗的时候,狗子的声音传了过来,“钉子,走吧?”

兰子把门打开。

狗子摸了摸兰子的小脑袋,大踏步往家里走去。

“大叔,你醒了?”

张桂山板着脸点了点头,狗子的脑袋一缩,朝张唐卿使了个眼色。

张桂山从来不会给狗子好脸色,因为在张桂山看来,不读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不过张桂山也知道,自家没少麻烦过张桂恒一家,所以,才没有把狗子赶出去,能板着脸点点头,就已经是举人老爷对狗子天大的恩德了。

“爹爹,我和狗子哥出趟门,下午才能回来,中午你和兰子还是吃小米粥吧。”

张桂山很想问一句干什么去,但当着狗子的面,他还拉不下面子问,只能生硬的点了点头。

一出屋门,看到兰子在用凉水刷碗,小手冻得通红通红,鼻涕都快到嘴边了,心疼的把兰子拉起来,双手捂住兰子的小手,温声说道:“兰子,哥哥下午回来洗,天太冷,别冻着。”

兰子倔强的摇了摇头,“哥哥,能不能等等我,我洗完了想跟你一起去。”

“不行,哥哥去的地方很远,不方便带着你。”

兰子看着张唐卿。

张唐卿从兰子的眼神里看到了无助和依赖,她不敢和父亲单独待在一起,而跟着哥哥一起出门,是兰子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

狗子说道:“带着兰子吧,她走不动了我背她。”

张唐卿想了想,现在是和兰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最关键的时刻,那就带着吧。

张唐卿顺手把家里唯一的铁器--撅头扛到肩膀上,跟着狗子出了门。

两个少年加一个孩子,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向西南方向走去。

一直走了五里地,张唐卿感觉头晕目眩,早上吃的那点点小米粥根本就支撑不住这么大的活动量。

兰子反倒是还能继续跟在狗子的身后。


兰子又盛了一碗半小米粥放到桌子上,主动端起那半碗就喝了起来。

虽然张唐卿也很饿,但看着狼吞虎咽的妹妹,感觉胸口又被一块大石头堵住了。

兰子三两口喝完了小米粥,看到哥哥没动,“哥哥,我吃饱了,你吃啊,锅里还有一碗呢。”

张唐卿忽然哭了,一种叫做亲情的东西爬上了心头,不,是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前世从记事起,每次到吃饭的时候,孤儿院的孩子们都是你争我抢,生怕吃慢了就吃不饱。

但这一辈子,亲情竟然能抵抗得住饥饿带来的恐惧。

张唐卿把另一碗小米粥递给兰子说道:“我吃了鱼肉了,现在不饿,你吃吧。”

兰子看了看哥哥的面色,不像是作伪,接过哥哥递过来的小米粥,又是几口下肚子。

兰子笑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笑,就是想笑,可能是哥哥的关心,让兰子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吧。

“吃饱了吗?”

兰子的小眼睛眯起来,打了个哈欠,“吃饱了,吃饱了,锅里还有一碗,我吃不下了怎么办?”

张唐卿笑着摸了摸妹妹的头,“没事,哥哥是净盘将军,我去打扫了剩下的饭。”

张唐卿吃过小米粥回到父亲卧室时,兰子正坐在床边不停的打瞌睡。

张唐卿轻轻的走过去,把兰子抱起来放到腿上,“兰子,睡吧,咱俩在这陪着爹爹好不好?”

兰子幸福的一笑,“好”

好字刚说完,兰子就闭上了眼,但脸上依然带着笑。

等兰子睡熟了,张唐卿轻轻的把兰子放到父亲的身边,也趴在床上,他要捋一捋目前的境况,找一个突破口,好好的帮帮这个家。

趴了不一会,张唐卿感觉有双手在摸自己的脑袋。

张唐卿刚想抬起头,忽然反应过来,这是父亲醒了?

随即,张唐卿反应过来,父亲应该早就醒了。

“我就是个猪,昏迷的人能喝得下小米粥?”

“痴儿,痴儿,要是为父真的走了,难不成你也要跟着一起走不成?你是个孝顺孩子啊,为父愧对你啊。”

张唐卿就这么安静的听着父亲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天,直到声音消失了,张唐卿才抬起头,看着父亲又睡熟了,帮着父亲掖了掖被角,出了卧室。

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既然成了张家子,那就努力活下去吧。

好在现在是宋仁宗当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只要自己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努力,肯定能愉快的过完这一辈子。

要想愉快的过完这一辈子,一是要有钱,二是要有权。

怎么有钱?只能靠自己前世的手艺了。

前世,自己有一手雕刻砚台的好手艺,虽然在前世并不算高明,但在北宋年间,相信能闯出一番天地。

等赚够了钱,咱再去考个进士,钱有了,权也有了,太完美了。

张唐卿梳理了半天,发现万事开头难,要想雕刻砚台,就必须有红丝石,而这红丝石就着落在堂哥狗子的身上。

狗子家就在张唐卿家隔壁,抬脚就到。

“大伯,在家吗?”

张桂恒端着碗筷从屋里出来,责怪似的说道:“你这孩子,才刚好就乱跑,当心再着凉了,快进屋。”

一个虎背熊腰的汉子也跑出屋门,看到张唐卿,忽然就哭了,“钉子,你好了,太好了。”

钉子是张唐卿的小名,就像是张唐顺的小名叫狗子一样,不过,自从张唐卿进学以后,大家就不再叫他的小名了,而是用大号称呼。

只有狗子哥还像小时候一样叫他钉子。

张唐卿笑了笑说道:“狗子哥,我好了。”

大伯母问道:“唐卿,吃过饭了吗?没吃的话,再吃一点。”

狗子的大哥和大嫂疯狂的咳嗽起来,这一个多月,他们家给了张唐卿家多少粮食了?哪有拿着俺家粮食,还要来俺家吃饭的道理?

张唐卿尴尬的说道:“伯母,吃过了。”

狗子唏哩呼噜的喝完面条,坐在张唐卿旁边说道:“明天我再去南阳河里抓几条鱼,好好给你补补。”

张唐卿笑了笑说道:“狗子哥,千万别,大冬天的,你要是再受了风寒就不好了。大伯,我今天是过来请你帮忙的。”

张桂恒放下碗筷问道:“啥事?你说说看。”

“咱们这距离黑山多远?”

“黑山?你想做矿石生意?”

张唐卿赶紧摇摇头说道:“我可做不起,一没本钱二没关系,做不起来,我想找几块好点的矿石,打磨几方红丝砚台,看看能不能赚点钱。”

狗子立刻说道:“黑山不远,只有十里路,明天我去给你找几块。”

张桂恒眼睛一瞪,训斥道:“浑说什么呢,红丝石洞是官家的产业,咱们平民百姓如何敢朝官家的产业下手?”

张桂恒又想了会说道:“红丝石比较稀缺,等闲找不到一块,市面上的价格也很高,听说一斤要将近五百钱呢。”

一个砚台要用七八斤原石,成本就需要好几贯,张家拿不出来这么多本金。

在宋朝,红丝砚被誉为天下第一砚,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中有“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述,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所以,宋朝的文人墨客也都在追求红丝砚,致使红丝砚的价格奇高。

好一些的红丝砚动辄三四十贯钱,极品的就没有数了,只要有,那就是天价,普通老百姓想想都觉得肉疼的价格。

但在张唐卿看来,这不是难事。

现在正在开采的红丝石洞只有一个,并且再开采几十年,资源就会枯竭。

在黑山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坑洞至今并未被发现,所以,张唐卿的目光,就盯在未被发现的这个矿脉上。

具体位置在哪?作为红丝砚雕刻小能手张唐卿来说,清楚的不要不要的,因为前世他经常去寻找红丝石。

当然,他还没能力去开一个新的坑洞,而是要去捡漏。

小说《大宋:从词曲开始纵横文坛》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