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本小说阅读
  • 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本小说阅读
  • 分类:现代都市
  • 作者:小鸟非
  • 更新:2024-01-25 04:45:00
  • 最新章节:第18章
继续看书
《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作者“小鸟非”的代表作,书中内容围绕主角陈楚朱标展开,其中精彩内容是:考虑,支撑唐朝强大的基础是什么?”“是…是人丁,是粮食,是三军将士。”朱标当然不会说出是士大夫支撑着唐朝强大,他可是深知那些士大夫的嘴脸。那些人可用,不可信,可重用,不可不防。“算你还有点脑子,那你说,粮食,人丁,三军将士,那个更重要?”陈楚开口询问道。“那当然是按照你这个排序,一切都没有粮食重要,人丁同样重要,和这两......

《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全本小说阅读》精彩片段


“说说国运论吧,其他的杂学,我听都没听过。”

朱标思量片刻,什么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那都是什么鬼。

还是国运论用处大一点。

“国运论?其实我对这门学科的涉猎也不是很多,而国运论说是学科,实际上是一门总结,根据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王朝覆灭,兴盛,衰弱的过程。”

陈楚刚刚开口,朱标心下一顿,点了点头道:“先生继续说。”

“现在是大明朝,咱们就先讲元朝的建立和毁灭。”

“首先,大元朝廷是异族朝廷,史书上说过,蒙哥汗死在川蜀,大蒙古国内部开始分裂,忽必烈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叫…”

陈楚大脑停止运转,他也不是学历史的,那点仅有的历史知识还是在学习国运论时记下的。

“阿里不哥。”

朱标丝毫没有停顿的回答道。

“嗯,阿里不哥,不重要他叫什么,忽必烈为了打败阿里不哥争夺大蒙古汗位,竭力拉拢北地汉人的支持。”

“而为了获得北地汉人的支持,所以忽必烈建立了大元朝廷,定国号大元这个元实际上是给汉人看的,他们蒙人依旧以大蒙古自居,这就出现了问题,在忽必烈手下,汉人和蒙人争权。”

“忽必烈打败阿里哥哥后,转过头又放弃了汉人,废除了科举制度,因为蒙人读书少,论读书他们怎么能和汉人比。”

“没有吸收汉人文化精华的大元朝廷,在忽必烈死后出现了巨大的内部问题,短短六十年时间,换了七八个皇帝。”

“你说,这大元朝廷的灭亡是为什么?”

陈楚一脸坏笑的看着朱标道。

“因为皇位更迭太快?”

朱标迷惑道。

“因为黄河泛滥成灾,天灾不断啊,哈哈!哈哈!你可真上道,我往那说,你就往那想啊!”

陈楚哈哈大笑,这是他进诏狱以来,第一次发出笑声,之前担惊受怕,整日提心吊胆的过活,也没人说话,连调节自己的情绪都做不到。

摸了摸鼻子,朱标苦笑一声道:“让你给框了。”

“也不算吧,王朝的传承继承人自然是重中之重,我不否认能者上,庸者下的北元继承理念,但我还是更推崇汉人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十六字真言。”

“因为这样的传承制度,稳如老狗,上一任皇帝早早确立继承人,对继承人进行全方位培养,只要不是晋惠帝那样的傻子,做个守成之君是没啥问题的。”

“而所谓的能者上,庸者下,虽然选出来的肯定是有能力的,但这其中不免会出现动乱,震荡,甚至是战争,兄弟阋墙,如唐朝玄武之变,杀兄弑弟。”

“你说,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陈楚望着朱标,继续询问道。

“唐朝的皇位传承还是有理可依的,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肯定和皇位传承的关系不大,你别框我了,毁灭唐朝的是藩镇割据,宦官掌军。”

朱标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自然不会傻乎乎的往里钻,说什么是李世民开了个坏头,杀兄弑弟,虽然唐朝这种事情不少,但皇位传承还是很稳定的。

“藩镇割据和宦官掌军都是原因,如果唐王朝的灭亡打十分的话,藩镇割据和宦官掌军只能占三分。”

“三分?那七分呢?”

朱标疑惑道。

“你没听说过,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那七分当然是天了,也就是所谓的国运。”

“唐朝的国运很好,传承上虽然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你知道唐朝为什么强盛吗?”

陈楚看着朱标,嘴角上扬道。

盯着陈楚上扬的嘴角,朱标脑海中快速思索着,他之前就看见了陈楚的坏笑,如今在看,哪里不知这里边肯定有问题。

为了不被嘲笑…

“唐朝强盛,是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从谏如流,有容人之量,有远大抱负和他们个人能力出众?”

思前想后,朱标感觉,这个回答肯定挑不出毛病来。

“说的好,说的好。”

陈楚笑了笑,朱标一副自得的模样,开口道:“我可是读过很多史书的!”

“说的狗屁不通。”

陈楚翻脸不认人,整理了一下身边的杂草,朱标一脸黑线的看着陈楚,惊喜来得太突然…

“那你要考虑,支撑唐朝强大的基础是什么?”

“是…是人丁,是粮食,是三军将士。”

朱标当然不会说出是士大夫支撑着唐朝强大,他可是深知那些士大夫的嘴脸。那些人可用,不可信,可重用,不可不防。

“算你还有点脑子,那你说,粮食,人丁,三军将士,那个更重要?”

陈楚开口询问道。

“那当然是按照你这个排序,一切都没有粮食重要,人丁同样重要,和这两样比,三军将士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了足够的人口和粮食,半年时间随随便便都能拉起一支可战之军。”

朱标精通治国理政,深谙兵法之道,对于人口,粮食,三军将士,孰轻孰重,先有谁,后有谁,自然是了然于胸。

当然,这是站在统治者层面,若是在造反层面,那当然是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嗯,对,也不对,姑且算对吧,那问题就回来了,人丁需要粮食养活,粮食又需要人丁耕种,造成唐朝强盛的原因,姑且唐朝的皇帝有能力,但在天的面前,他们那点能力,不值一提、”

陈楚对皇帝这个职业当然没什么好感,但也不能否认,有些皇帝确实有大作为,但一个王朝的强盛,靠皇帝?拉倒吧!皇帝最多起到一个领导和决策的作用,人能胜天?

拉倒吧,在陈楚那个世界都做不到,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

“天?天?我懂了,唐朝时候,粮食产出多,又经过隋末混战,人口锐减,恢复耕种后,唐朝的国力迅速上升。”

“但这和天的关系…”

朱标挠了挠烦恼丝,他理解了,但又感觉有层窗户纸,怎么样都戳不破。

“你说你熟读历史,唐朝的最大敌人是谁?”...

陈楚开口询问道。

锦衣卫衙门外。

“汤和,你怎么说?”

朱元璋双手插在袖子里,带着汤和朱标,向着皇宫的方向走去。

“今上,此等大事,全要看今上的治国意志了,您是行伍出身,文治,武功,取舍之间。”

汤和心中自然是有自己向往的答案,但他不敢说。

“父皇,我倒感觉不错,虽然麻烦了些,但卫所确实需要做些改变了,而且父皇,以文制武,并不可取。”

“咱怎么会不知道以文制武并不可取,但是开国之后咱才发现,科举三年一次,而朝廷如今缺人,更是三年两次恩科,文官源源不绝的进入朝廷。”

“可武人,那小子都说,他会练兵不会统兵,真上战场,他啥也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也不是武举,读兵法就能学会的。”

“你徐伯,汤伯,还有王弼,常遇春他们,那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累积出的经验,没有战场做磨刀石,大将…”

朱元璋也很难受,现在看,大明的第二代武将还是很不错,但朱元璋发现了,第二代实际上已经远远不如第一代武将了。

而整个二代武将,实际上能拿出手的,也就蓝玉等寥寥数人,沐英也算在内。

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差距都这么大了,等到那天大明没有战争了,这第三代还不是成了满街逛的纨绔子弟?

“这个…儿臣也没什么好办法…”

朱标躬身道,即便是开武举,实际上也就那样,要么是个人武勇,要么是死读兵书,但实际战场,只靠兵书那绝对是远远不够的。

不然也不会有那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十万大军也抵不过一个顶级统帅的重要性。

“今上,臣认为,那小子说的话,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会武就很有意思,将各个卫所的粮食收上来,由朝廷统一发放,这也确实可以极大的避免将官从中贪墨。”

“对产出多的卫所奖赏,对产出的少的卫所处罚,这个问题还需要仔细研究,因为江南的卫所产出肯定是河西卫所不能比拟的。要因地制宜。”

“但如果这个制度传承下去,赏罚分明,以大明目前的卫所数量,每个卫所五百精兵,倒是能够负担。”

“三年五年之后,朝廷就可以将这些精兵编练成不事生产的新军,数量应当在两万精兵,这两万人经过严格训练后,再派到各地,以布政司为单位。”

“每个布政司重编一卫精兵,不事生产,二十万人众,这二十万人分别驻扎在各布政司。”

“旧有卫所依旧负责屯田,守卫,而这新的不事生产的卫所,只为训练,参加会武,野外厮杀。”

“以卫所的产出,供养二十万野战军,不算难事。”

汤和早就发现卫所的弊端,但一直没有机会说,而今天在诏狱听到陈楚的一番高谈阔论,俗称吹牛逼。

心思再次活络起来,而他也是判断出朱元璋有心思改卫所,这才敢放心说出来。

“那要是这么说的话,那小子倒是个务实的,知道细水长流,慢慢改变,循序渐进。这套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确实不错,不过也仅限于此了。”

“具体怎么改,还是要看看天德和保儿的意思,只是苦于,天德远在北疆,保儿也在燕地练兵,短时间回不来。”

朱元璋摇了摇头,一脸苦闷道。

卫所改制是一件大事,也是革新自己的基本盘,不能不慎重,倒是朱元璋对陈楚温水煮青蛙,一点点来的方式,很是赞同。

朱元璋绝不是墨守成规的人,如果他会碍于旧有制度而不敢进取的话,那也就不会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皇帝独领六部了。

“父皇,要不要把他放出来?诏狱里的环境,毕竟不适合…”

朱标开口询问道,他已经翻过陈楚的事情了,陈楚的祖父的表叔的孙子在开封贪污八百两银,因而被抓。

这原因,他要是想放人,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有什么操作。

“放?放出来造反吗?他不会统兵,但他会练兵,这样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懂得务实,也不是个墨守成规的人,先让他在里边待着吧。”

“等什么时候,肯定他能为你卖命了,在放出来也不迟。”

朱元璋面色凝重,虽然他相信,陈楚没有能力在他眼皮底下造反,首先陈楚说的那个假设就不存在,他靠什么让五万将士披甲率达到百分百?

但这也并不妨碍,朱元璋刻意挤压,放人,那也要选个好的时间。

“毛骧。”

朱元璋开口喊道。

“臣在。”

洪武门前,毛骧躬身应声道。

“回去多照顾照顾他,不许用刑,也不用审问,不要然他染病,也不要让他死了,但是也不许他离开诏狱。”

朱元璋难免担心下边的人把陈楚给玩死了,这样一个宝藏人,可不能就这么死了。

他还要从陈楚身上挖出来更多实用的东西。

尤其是那宝钞…回过头,朱元璋看向朱标道:“那个宝钞后来怎么不聊了??”

“宝钞?他说高谈阔论就应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那聊到那,父皇要是想听,儿臣在去问他就是。”

朱标苦笑道,他也想听宝钞啊,那经济学确实有点意思,但陈楚也不单单是在讲课,更多是在找乐子。

吹牛逼当然就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不必了,先让他在牢里寂寞几天吧,过几日在去问他。汤和,你也回去准备准备吧,不用进宫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自己带着朱标走进洪武门。

汤和乐得清闲自在,洒脱离去。

“你对他说的红毛鬼怎么看?”朱元璋沉声询问道。

“儿臣没什么看法,天高皇帝远,大明现在并不能影响到那边,不过儿臣想来,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尝试一下。”

朱标面不改色。

“怎么尝试?”

“儿臣很想看看,神权压过王权是什么情况,毕竟这在华夏的历史上,找不到记载…”

朱标神色平静,既然是王权压过神权,从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对付这种事情,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让神权继续压着王权,只要王权抬不起头,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什么变革,更不会有开拓了。

“嗯,这个还要好生谋划,不急于一时,商汤周天子五代人完成的事情,红毛鬼没道理几十年就做完,不过对倭人,还是要多留意些。”

“畏威而不怀德,说的好啊。”

朱元璋大步向前,朱标看了看老爹离开的方向,在看看东侧,嘴角上扬道:“今天也不用处理政务吧,回去看看儿子去~”

“换身衣服,去乾清宫。”

朱元璋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原本一脸笑容的朱标,瞬间泄气。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