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目大明锦绣
  • 畅销书目大明锦绣
  • 分类:现代都市
  • 作者:岁月神偷
  • 更新:2024-04-11 20:43:00
  • 最新章节:第47章
继续看书

《畅销书目大明锦绣》精彩片段


天边泛起鱼肚儿,一丝光亮从云中探出头,悄悄落在宫殿的红墙金瓦上。

寝宫中的檀香还在徐徐燃烧,伴随着若有若无的风,香气四散飘零。

兴许是困了,疲惫了,朱允熥就那样随意的趴在朱元璋的病床前睡了,睡梦中似乎梦到了什么,时而面带微笑时而眉头轻皱。

他睡着了,朱元璋却缓缓张开眼。

老人的觉总是很少,也总是很轻,朱元璋睁开眼睛,心口那堵着的气已经顺畅,可还是有些头昏脑胀。

刚想动,发现自己的手正被朱允熥轻轻的握着。

睡梦中的朱允熥正梦到了前世的父母亲人,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喃喃自语,“爸爸,妈妈.......”随后,声音忽然变大,“爷爷,奶奶!”

刹那间,朱元璋想抽出来的手,定住了。

他没听清爸妈两字,爷爷奶奶却听得清清楚楚,顿时他的心中满酸楚。

这个守在他床前一夜的嫡孙,自小没了祖母,没了娘,后来又没了爹,现在只剩下自己这个祖父。

在这诺大的宫城之中,这孩子可以说是无依无靠,说不上受了多少委屈。

听着朱允熥悠长的呼吸,朱元璋的心中顿时满是往事。

老闺女,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当年第一个嫡孙出生时,自己和马皇后高兴的合不拢嘴。后来孙子的身子不好,马皇后和儿媳妇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后来,为了能再给朱家诞下一个嫡孙,常氏拼了性命不要,艰难的生下朱允熥。从这孩子生下来,马皇后就不许宫人照看,而是养在皇后宫中,亲自照看。

谁知几年之后,常氏,马皇后也都撒手人寰。

从那以后,这孩子就被抱到后娘身边。

“命苦的孩子!”朱元璋嘴里发出一声叹息。

叹息过后,是满脸的杀气。

他虽然病了,可是心里比任何时候的清醒。

就在他被痰堵住心窍,喘不上气的最关键时刻,他清晰的感到了死亡的威胁。他老了,年轻时就算是面对敌人的长枪铁斧眉头都没皱一下,也根本没时间去考虑生死。

可是这次的急病,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衰老,还有生命的脆弱。

如果不是朱允熥当机立断,帮他吸出了痰,可能他就真的憋死了。

死,他并不怕。

他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他知道人怕的不是死,而是等死。

让他心中最愤怒的是,在他危险的时候,竟然还有人暗中算计他。

吕氏,那个刻薄的,一直以来装得贤惠的儿媳妇。

“她竟然敢阻止咱说话?”

她为什么要阻止,朱元璋一清二楚。

就在朱元璋感到生命危及的时候,他拉着朱允熥的手想说,吴王可为大明储君,那吕氏竟然打断了他。

还有那朱允炆的表情,朱元璋也看在眼里,伤在心里。

他们都以为,自己肯定活不过去了。

但同时,他心里因为朱允熥,也有了深深的温暖。

在他的病床前,朱允熥没有苦苦追问自己要说什么,也没有和庶母庶兄去争什么。从头到尾都在关注着自己的病,他的心思都在自己这个老头身上。

储君之位已经有了人选,之所以在度过危急关头关头之后,改口让朱允熥监国,是为了要保护他。毕竟,现在自己还病着。

等病好了,要在大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同时昭告天下人。届时,大明储君的位置才牢固。

同时,朱元璋的心中又生出些无力。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他这一生从未在任何事上犹豫过,杀人他从未手软。

为了家族江山,他不惜人头滚滚,哪怕血流成河。

他是帝王,他根本不在乎天下人怎么看怎么想,他是皇帝,唯我独尊的帝王。

但是今天让他恨到了极点的那个儿媳妇,却还一时杀不得。

她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妇,是三个皇孙的娘,其中两个皇孙还是孩子。

朱元璋一生杀过很多人,唯独没沾过自己亲人的血。

”她好自为之吧!“朱元璋心里叹息一声,”让她做个富贵闲人,咱也算对得起死去的儿子了!“

心中种种复杂的情绪让朱元璋忍不住抽出手,轻轻抚摸着朱允熥的头顶。

感到头上有只大手在缓缓动手,朱允熥瞬间从梦中醒来,惊喜的抬头,”皇爷爷,您醒了?“

看着朱允熥脸上还清晰的泪痕,满是血丝的眼球,朱元璋欣慰的点点头,”嗯,醒了!“

”太医!“朱允熥对外面喊。

顷刻之间,几个太医慌忙进来。

围在朱元璋身边,先是把脉,后来看看舌苔,然后小心的取出连夜配置的参丸,小心的放在朱元璋的嘴里。

”皇爷爷怎么样?“朱允熥关切的问道。

”回殿下,陛下无大碍,但最近要好好调养。不能吃太咸的,太甜,禁酒,禁海味.......“

太医说着,朱允熥记着。

随后,朱允熥笑着对朱元璋说道,”皇爷爷,孙儿就说了,您老呀,一定没事!“

朱元璋也笑起来,揶揄地问道,”昨晚上,咱听见你喊,说找了算命的给咱算过,咱长命百岁?“

”是呀!“朱允熥随口扯谎,”那天孙儿出宫,路上遇到一个算命的老头,白胡子这么长!“说着,朱允熥在自己胸口比量一下,”孙儿看他好像有点学问,就把皇爷爷的生辰告诉了他。“

私下拿皇帝的生辰算命,放在别人的身上肯定是抄家砍头的罪过。但是在朱允熥这个嫡孙身上发生,不过是对祖父的关爱罢了。

”他咋说?“朱元璋笑道。

”他说!“朱允熥学着算命老头,眯着眼睛,哆嗦着,”呀,小老儿算了一辈子命,没见过这个贵重的命格。这位少爷您放心,您家中这位长辈,一定是个长命百岁之人!“

”呵呵!“朱元璋笑出声,”净他妈扯淡!“

老头知道骂人了,知道骂人就是真没事了。

朱允熥心里悬着那个口,也慢慢放下。

随后,宫人们鱼贯而入,拿走檀香,吹灭烛火,拉开窗帘让清晨温暖的阳光照射进来。

”守了咱一夜,累了吧!“朱元璋看看朱允熥脸上的倦意,”去歇着吧,咱既然挺过来了,老天爷就不会收了咱去!“

”孙儿不累!“朱允熥坐在床边,又对黄狗儿说道,”去在外面给我搭张床,这些天我在这伺候皇爷爷!“

”啧!“朱元璋皱眉,”胡闹呢!这么多人还用你伺候?“

”这么多人也都是外人!“朱允熥笑道,”你孙子伺候您,还不是天经地义!外人哪有自己孙子尽心?“

朱元璋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那也不中,你是监国,有朝会有奏折,还要接见大臣!“

”就在外屋看,遇到不懂的孙儿还可以随时请教皇爷爷!“朱允熥笑道,”再说啥监国不监国的,跟皇爷爷比,啥都算不上!“

老人都爱听儿孙的好话,都喜欢让儿孙惦记他们。

而且朱元璋也知道朱允熥说的是实话,昨夜宣布他是监国之后,朱允熥没有任何骄纵,每一项的布置,都是为了大明的平稳,没有任何私人的企图。

”皇爷爷,饿不饿,给您熬一碗粥吧!“

”好!“朱元璋点头笑道,”咱孙子说吃啥,咱就是吃啥!“说着,又是一笑,”人老了,儿孙做主,哈哈!“

太和殿外,朱允熥的战报念到了尾声。


“待到天明,贼酋哈咎,月鲁帖木儿三万发狠猛攻,誓要将臣一口吞下。殊不知定远侯王弼率龙翔神策二军已到。”

“我大明重甲铁骑为先锋,轻骑为后,直破贼酋中军!”

“贼酋月鲁帖木儿战死,哈咎率千人西逃窜。此战共斩杀伪元贼三万,俘虏两千,牛马骆驼无数。”

一口气念完,朱允熥心中震撼稍去。

这不只是一封战报,而是一幅大明漠北征战的金戈铁马图。

以身做饵吸引敌军的蓝玉真是个疯子,以步抗骑的大明将士们也是一群疯子。

一群怀着必胜信念的疯子!

此刻,若不是在太和殿外的朝会上,若不是有朱元璋等人在场,朱允熥真的想大喊一声,大明威武!

“皇爷爷,此等大胜,该赏!”朱允熥笑道。

朱元璋微笑着点头,随后在龙椅上坐下,开口道,“传旨!”

皇帝话音落下,自然有太监准备好笔墨,几位翰林学士提笔等候。

“这回不用你们写!”朱元璋对臣子们摆摆手,对朱允熥说道,“大孙,你来写!”

“好!”朱允熥也不忸怩,直接站在书桌前,提起笔等着朱元璋 开口。

“你打了胜仗,咱很欢喜。”

朱允熥微微一怔,随即明白朱元璋的风格一向如此,简约明白就像说家常一样。国朝开国初年之时,朱元璋在给边关大将的圣旨中,直接写道,准备好刀子,贼人来了就给咱往死里砍。

朱元璋说话越是随便,越是没拿这人当外人。相反,若朱元璋客客气气的,写啥奉天承运之类的 ,有人就要小心掉脑袋了。

“就是人死的稍微多了点,你是大明的大将,国公。这种仗,以后不要再打了。”

“战死的将士们,尸首要收敛好,咱们汉人讲究落叶归根,派骑兵护送,把孩子们都送回来。有功的名单报上来,战死者的名单更是不能落下,还有伤了的,残的了,报给咱。都是咱大明的好男儿,不能辜负了人家....”

朱元璋慢慢说着,朱允熥慢慢写着。

忽然,朱元璋眼中有一丝犹豫被朱允熥捕捉到。

按理说说完了这些,皇帝就要在圣旨中论功行赏了,可是朱允熥迟迟不见下文。

“就这些。”朱元璋道,“八百里加急送至蓝玉帐前!”

边上的太监小心翼翼的拿走墨迹未干的圣旨,走到龙椅边上。那里有一张单独的小桌子,小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方形古朴盒子。

朱元璋站起身,郑重的打开盒子,然后双手从里面捧出一方大印,玉玺!

在圣旨上盖完之后,朱元璋又道,“户部!”

户部尚书傅友问道,“臣在!”

“战死的将士,每人抚恤大银两个,月给其家中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加帛一匹,絮一斤。伤残不能自理者,每年多给米六石。”说着,朱元璋的目光变得凌厉起来,“记住咱的话,少一粒米,一文钱,都不行!”

“臣遵旨!”傅友德道。

将士们的抚恤可谓是大手笔了,古往今来的帝王有几个在乎大头兵的死活?一次性给点粮食就已经算是隆恩。


“白白给朝廷增加一份财源,何乐而不为?”

朱允熥的话,让奉安殿的群臣表情不一。

有人交头接耳议论,有人闭目沉思,有人心里默默算计。

但无论是谁,现在都已经挑不出半点的问题。

驿站改邮政,利用国家的传递方式,和交通枢纽,为百姓传递信件货物,为商旅提供便利,这本就是朝廷的德政。

再想到即将因为发行各种票据,而产生的巨大财政红利,还有繁华的商贸,众人没人不动心。

大家都是经年老臣,略微一算就能算出来,吴王这条建议,能给国家带来多大的收益。

如果运用得当,怕是每年的收益,不下百万之数。相当于五个州的税收,而且这种财源还不受老天的限制,无论丰年灾年都是如此。

吏部尚书詹徽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吴王殿下之条陈,可行,臣附议!”

户部尚书傅友文也开口道,“臣附议!”

大理寺少卿,“臣附议!”

掌管天下军马的太常寺,“臣附议!”

最后大明文官之首,中书舍人刘三吾说道,“臣也附议,但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谋定后动!驿站改革不是小事,牵一发动全身,还需深思熟虑!”

”刘学士老成谋国之言!“朱允熥笑道,”我只是提一个条陈,其中关键和细节还需各位臣工仔细斟酌。我只是有点小聪明,治理国家还要依靠诸位!“

众臣开口,”臣等惭愧!”

朱元璋看着站在自己身边,意气风发的朱允熥,心中满是欣慰。

“臭小子,知道藏拙,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知道不骄不躁,最难得的是,知道自己该抓什么,放什么!“

一位君王,要提出大纲领,然后再由臣子们描绘出细节。

无论纲领怎么好,最关键的是不能急躁,要稳重要慎重。而且要知道,臣子们的作用。

”小子,你爹在你这个岁数,都没你这两下子!“

朱元璋心中满意,脸上都是笑容。

想到此处,从御座上站起,”熥儿,明日开始,上午读了书。你就去内阁值班房,和诸位臣工一块儿商议,驿站之事如何改革,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说着,朱元璋的表情严肃起来,”既然朝廷要开放驿站给民间使用,还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明白吗?“

”孙儿明白!“朱允熥说道,”皇爷爷是怕好好的德政,到了驿站小吏的手中,成了他们中饱私囊的好处。皇爷爷是怕,驿卒不用心传递,导致信件货物丢失,丢了朝廷的脸面!“

”孺子可教!“朱元璋笑道,”记着,这是给天下人办的好事!别办砸了,让天下人背地里骂咱们老朱家!“

”臣,遵旨!”朱允熥下跪说道。

“咱们爷俩啥臣不臣的!”朱元璋把朱允熥扶起来笑笑,“你这是立了一大功,为朝廷开源,为赋税增收,为君父解难!”笑声中,朱元璋看看群臣,“熥儿,说,你想要啥?皇爷爷赏你!“

众臣看着这祖孙二人,心中再次惊涛骇浪。

皇帝这是拿皇孙当成继承人一般在培养,眼神的宠爱,言语中关切,只要不瞎不聋都能看到。

别人还好,那些东宫的旧臣,差点当场落泪。

”孙儿正有一事,请皇爷爷允许!“朱允熥笑道。

”你说!“朱元璋大手一挥。

朱允熥看看群臣,再次跪下,”孙儿请皇爷爷于十月万寿之日,允许藩王进京贺寿!“

朱元璋和众臣都是一愣。

”骨肉团圆乃是天伦之乐,皇爷爷身为九五至尊,子嗣众多却无一人能侍奉于膝前!“朱允熥朗声道,”孙儿见皇爷爷每日为政事忙碌,从早到晚都是孤身一人,心中难受!“

说着,抹抹眼睛,”皇爷爷不是不想一家团圆,是害怕藩王给地方财政带来困难!今日孙儿立下一功,为朝廷开辟一条财源。斗胆请皇爷爷允许,叔父们进京城,给老爷子您贺寿!“

朱元璋动容了,他许诺给朱允熥随便开口,却没想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要,只要自己这个老头子能在过生日的时候,见见自己的儿孙。

多孝顺的孩子!多懂事的孩子!这紫禁城冷冷清清,自己何尝不想骨肉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孙儿已经算过了,叔父们如果不大张旗鼓,只带少数人进京,所用的费用少之又少。“朱允熥抬头到,”户部可以先给地方垫付,藩王只能花指定的额度,用不了多少钱!“

说着,朱允熥看看殿中户部尚书笑道,”如果傅尚书觉得为难,我可以自己掏钱!“

”你哪来的钱?“朱元璋奇道。

”孙儿是吴王了,虽然还没去封地,但是按照大明律,没就藩的王爷每年有一万两银子的俸禄,孙儿可以提前预支十年俸禄,给叔父们作为过路的耗费银子。“

说完,朱允熥调皮一笑,”反正孙儿守着爷爷,这钱没地方花,不如用在自己家人身上!“

”诸臣工,古往今来哪位帝王,有如此贤孝仁德之孙?“朱元璋老怀大慰的同时,升起浓浓的自豪。

他自问文治武功,比秦皇汉武略逊。但是治家,那二位大帝却远不及他。而且那二位,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孙子。

不止那二人,就算是历朝历代所有皇帝,谁有如此乖巧懂事,心怀诚孝,又有治国才华和能力的孙子!

”吴王纯孝,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臣子们再次拜倒。

吏部尚书詹徽又先开口,”陛下,皇孙吴王殿下一片诚孝,骨肉团聚乃是人伦大礼。臣以为,吴王殿下所说可行,臣亦请殿下恩准,藩王进京!“

”臣等附议!“

朱元璋心中是骄傲和喜悦,而臣子们心中又是另一种心思。

就拿詹徽来说,他从朱允熥的提议中,看到另一件事。

那就是德!

一旦朱允熥成为皇太孙,那他今天所说的 ,所做的,关于藩王进京一事,就会成为千古传唱的仁德,会成为千古传唱的 孝意。会让那些藩王,在暗中感激。

同时,也在那些藩王头上有了一个孝的大义,还有名分的大义。

说通俗些,就是老人家的嫡亲孙子,给老爷子做寿,把那些分家打发出去的庶子叔叔们都叫回来一起乐呵。

在民间都是美名,何况是朱家皇明?

”准奏!“朱元璋拉着朱允熥的手,越看越满意,心中却忽然生出几分酸楚,一时有些失态,”上天让咱没了儿,可还是怜惜咱这个老头子,给咱一个好孙子!“

正在祖孙深情之时,殿外忽然传来迅速的脚步声。

一个侍卫拿着盖有加急印章的文书进来,跪下大声说道,”启禀陛下,边关告急!“

霎那间,朱元璋身上那股慈祥老人一般的平凡褪去,迅速转变成久经沙场的将军,眼神如刀。

”呈上来!“

朱允熥走下台阶,为祖父接过加急奏折,呈上。

”哼!“只听冷哼一声,朱元璋满脸冷笑。

”皇爷爷,怎么了?“朱允熥问道。

”伪元太尉也先帖木儿,率军犯边!“说着,朱元璋仰头大笑,”咱这头老虎刚打个盹儿,耗子就开始蹬鼻子上来,来人!召集诸将上殿。”说着,对身边的太监继续说道,“给吴王搬个凳子来,坐在咱边上!”

--

作者有话说:

欢迎观看。。。哦耶


灯火通明的寝宫之中,檀香和灯火交织。


寝宫龙床之上,年老的皇帝在烛火下是那么的虚弱,可是他的手还是死死的抓着皇嫡孙朱允熥。

皇帝那双鹰视天下的眼睛,虽然此刻暂时没有了舍我其谁和主宰天下的霸气,但是依旧眼神如刀,神色坚决。

他注视着他臣子们,注视着他一手挑选的臣子们。

他一生杀过许多大臣,功臣。但是他也欣赏那些敢于直言,为人正直的臣子,并且委以重任。今日在宫中值班的大臣们,也都是他一手选拔上来的忠贞之士。

中书舍人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御史大夫高巍,督察院左都佥事尹昌隆.........

这些人,也都抬着头,眼含热泪,看着将要说话的皇帝。

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已经是长寿之人。而且硬朗的皇帝一向没有大病,但是越是硬朗的人,死的越突然。

其实皇帝要说什么已经呼之欲出了,皇帝指着吴王朱允熥,嘴里断断续续。

”他....吴王....为大明......咳,咳!“

老爷子!朱允熥眼角泪水滑落,他的记忆中朱元璋还有几年的寿命,不该此刻死去。可是现在眼前的老人,风烛残年,他的心中也是既疼又慌。

再听到对方拉着的他手,对臣子们交待事宜,心中那种感激难受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难受。

甚至,此刻他的心中,完全没有那种即将听到朱元璋说,大明储君四个字的欣喜。

”陛下!“

突然,在门外的吕氏哭道,”陛下慢慢说,慢慢说!“说着,吕氏对太医们吼道,”没看到陛下气息不稳吗?你们还愣着干什么?“

”这娘们是疯了!“

朱允熥的目光冰冷至极,她居然敢现在打断朱元璋的话。

至于她的目的昭然若揭,在没有储君的情况下,人人都有机会。她自然不想让朱元璋说出那句,吴王为大明储君。

”皇祖父,不急说话!不急说话!“朱允炆也哭泣道,”孙儿们都在呢,有什么话慢慢说,先看病!“

哼!朱允熥心中冷笑。

天家还真是没亲情,这个关头就看出他们的真正嘴脸了。

他们都怕皇帝说出那句话,他们都在阻止皇帝。

如果皇帝现在就这么死了,那么朱允炆占据一个长字,还能斗上一斗。而且现在宫中,吕氏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

朱允熥心中一阵悲凉,同时他感觉握着他的那只手更紧了。大概皇帝也看出来,心中也难过吧。

朱元璋何许人也,人精一样的人,怎么能看不出他们的心思。现在他的儿媳妇,他的孙子开始忤逆他,趁他病了,开始在他床前演戏了。开始阻挠他,开始算计他。

大丈夫难免妻不贤子不孝,人生无常,无论何等人物,在临死之前大概都会看到别人丑恶的嘴脸。

”嘿嘿!“朱允熥看看吕氏,又看看满脸泪水的朱允炆,”聪明反被聪明误,皇帝不会死,你们的小把戏被他看在眼里,你们完了。“

”你们再也不会是我的威胁了!“

”吴王.....“朱元璋急促的呼吸着,嘴里说着,越急越是说不出话,咳嗽越来越急促,”咳!咳!咳!“

”皇爷爷!“

”皇祖父!“

”陛下!“

众人惊呼之中,朱元璋面色青紫,胸膛起伏似乎极为痛苦。

”皇祖父!“

朱允炆大喊一声,就要往朱元璋身上扑。

”走开!“

霎那间,朱允熥扯着他的脖子,直接甩到一边。

前世当过兵,了解急救知识的他知道,朱元璋这是被痰堵住了嗓子。

当下也不多想,在众人诧异的眼神中,掰开朱元璋的嘴。

忍着对方嘴里呼出的腥臭之气,毅然的低头。

呼!

一股黏糊糊的东西涌入带着恶臭之味涌入朱允熥的喉咙,他顾不得胸腹之中翻江倒海,吐出去继续吸允。

呼!

又是一股,黄色粘稠的液体吐出来。

”皇爷爷被痰堵住嗓子了,快点!“朱允熥对几个已经愣住的御医喊道。

”呃!“一声悠长的呼吸从皇帝口中传出,在吸出浓痰之后,皇帝的呼吸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隐蔽的街角,彩色斗拱的屋檐下。

两个人跪在那里,一老一少,一男一女。

老人的胡子头发打绺的纠缠在一起,脸上的皮肤如同枯树皮一般带着深刻,且神色的痕迹。

他伸出瘦弱无力的手臂,掌心向上。浑浊的双眼中似乎没有任何的神采,干瘪开裂的嘴唇在见到路人的时候,会快速的闭合,发出含糊的音色。

“大爷,行行好,赏口吃地.........大爷,大爷......你老积德行善!”

可是,没人回应他的话,那些祥和悠闲的百姓,厌恶的从他身边路过,看都没看他一眼。

他身边,跪着的女孩,身影是那么的小,那么的单薄。

就像一朵在秋风中,颤颤巍巍随时都会凋零的花朵。

她的脚上没有鞋,露出了黑漆漆的脚底板。

她身上的衣服,虽满是补丁也盖不住破烂的残缺。

她的头发盖住她的脸,只露出那双黑色的,明亮的,带着渴望的,带着幻想的眸子。

那眸子中的种种光,让朱允熥的心里咯噔一下。

顺着女孩的目光看过去,对面一个卖包子的摊子,正在冒着腾腾的热气。

那女孩就那样愣愣的望着,嘴角有些闪亮。

忽然,她的头歪了一下,因为她看到,那包子摊的老板,把几个白色的包子,笑着递给一个被老者牵着的胖小子。

随后,她的眼皮动动,眼神变得有些迷茫。

她似乎在想,那包子是什么味道呢?

短短的一瞥,片刻的场景,让朱允熥瞬间从盛世的美好中挣脱出来。

他看到了这个时代的另一面,残忍的一面。

这里是大明的京城,全天下最繁华的地方,依然有吃不上饭的人。

在大明辽阔的疆域上,这样的人有很多。

一直以来,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他所做的,所为的都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

他想让这个大明富国强兵,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他想让这个大明爆发出更璀璨的光芒,留给后人歌颂。

甚至他想过,要让几百年后的羞辱,还有那些种种不平等的对待和条约,都去他妈的。

可是他忽略了,这个时代的本质。

如果真得到了那个位置,他要做的还有更多。

朱允熥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身后的侍卫们也不敢出声,直到一个声音打破了这种沉默。

路边,华丽门面的绸缎庄子中,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恼怒的冲出来。

“嗨,老头,别地儿要去!”

“别在我们铺子门口要饭!”

“赶紧滚!”

说着,凶神恶煞的小伙计,一脚踢翻了老头身前那个残破的陶盆。

老头瞬间惊恐的抱紧了孙女,而那个女孩,却依然看着包子铺。

“你在这我们怎么做生意?赶紧走.....踢死你信不信?”

“你踢他盆干什么?”

突然,一个怒气的声音让小伙计愣住了。

他怯怯的回头,见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带着十几个长随,眼光不善的看着他。

小伙计马上换成了笑脸,大户人家的少爷他惹不起。

微微躬身,笑道,“这位少爷,这......这老头在我们门口,影响做生意。您看,这街上的人,都不往这儿来了!”

“我问你,你踢他盆干什么?”

朱允熥拎着两包糖,大步的走过来。

前世,朱允熥也是一个穷人,他是一个全年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休息日,靠自己双手挣得一切的打工者。

他买不起房子,买不起好车,甚至连口好吃的,都有些舍不得。

可他虽然是个穷人,却是一个有尊严的穷人。

在人家门口乞讨被驱赶,他理解。

但是他不能理解,或者说有些恼怒,是小伙计那种居高临下的眼神,还有刻薄的脸孔。

”说呀,为什么踢他盆?“

朱允熥走过去,对着小伙计怒目而视。

廖镛等侍卫的手,摸到了腰间的短刀把子上。

被这些目光盯着,小伙计的脸上瞬间全是冷汗,两股战战。

”小人.......小人..........“

”你是人,他也是人!“朱允熥说出一句,可能不被这个时代人所接受的话。

然后摆摆手,对小伙计说道,”善待别人,也是一种尊重!“

这话,别人更听不懂了。小伙计不懂,锦衣卫侍卫们不懂,那些伸长脖子看热闹的人,也不懂。

”你走吧!“

朱允熥的无名火不想发在小伙计身上,后者笑笑,一溜烟的跑回铺子。

跑到铺子里,看着慢慢在女孩面前蹲下的朱允熥,皱眉骂道,”呸,装什么好人?有本事,你领你家养着去?“

~~~

”叫什么名字?“朱允熥在女孩面前蹲下,看着对方的明亮的眼睛。

”花儿!“女孩怯怯的开口,随即马上低下头,啃着自己满是污垢的手指。

”廖镛!“

”三爷!“

”去包子摊,买几斤包子!“

廖镛飞快的去了,朱允熥又转头看看廖铭。

”你身上的钱....给我点儿......"

朱允熥有些不好意思,他这个大明的吴王出门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刚才买糖,还是侍卫给钱。

廖铭伸手去解自己的荷包,他不知道朱允熥说的那些话什么意思,却知道吴王动了恻隐之心。

“少爷!”要饭的老头忽然开口,一个头重重的磕在了地上,然后哽咽着说道,“您好心,买了这个丫头吧!跟着我,早晚饿死!!”

饿死!

是的,这个时代有人饿死。

朱允熥的心,像是有刀子扎那么疼。

“你们为什么要饭?”心疼之余,朱允熥问出了一句,自己说完就觉得白痴的话。

要饭老头抬头,眼中都是迷茫,“儿子死了,家里地让东家收回去了,没地种没粮食。没粮食只能出来要饭!”

家里没有壮劳力,就没有资格种地。

“三爷,包子!”廖镛捧着一包热包子回来。

“吃吧!”朱允熥放在花儿的手里。

女孩先是不敢置信的看了朱允熥一眼,随后飞快的抓起包子塞进嘴里。

刚出锅的包子很烫,女孩呲牙咧嘴的嚼着,眼神中都是笑意。

忽然,因为太烫包子掉在了地上。

女孩又飞快的捡起来,完全不顾上面的泥土,继续塞进嘴里。

“爷,您买了我孙女吧!”要饭老头哭道。

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女孩,就算给他们钱,他们能吃多久?

朱允熥对廖铭的荷包摆摆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廖镛!”

“三爷!”

“你们家.......能不能安置他们?”

廖家兄弟是楚国公的后人,国公家里应该不缺两个吃闲饭的。

这时代,对贫民来说,能进入公侯府邸当下人,其实也是一种高攀。

“能!”廖镛笑道,“多两张嘴的事儿!”

朱允熥点点头,“交给你了!”说完,转身就走。

走之前再回头,女孩依然大口的吃着包子,脸上洋溢着幸福。

“老头,你是遇上贵人了!”廖镛大笑道,“跟我走吧,给你们找个吃饭的地方!”

要饭老头有些不信,但最后脑中对生存的渴望,战胜了恐惧,抱着吃着包子的花儿跟在他后头。

过了一条街,走过一家卖桐油的铺子。

“廖五,滚出来!”廖镛在铺子门口喊。

里面穿着体面的掌柜的,真是近乎连滚带爬的出来,直接跪在地上,“大爷,您什么吩咐?”

这家铺子,是楚国公家的产业。

“这老头和小孩送府里去交给管家,安排他们干点什么。”说着,廖镛在掌柜的身上蹬了一脚,正色道,“告诉管家,好好安排,贵人托付的,敢耽误事儿,家法伺候!”

“好大爷,你放心,奴婢一定给您办妥当!”

见廖镛快步跑远,掌柜的站起来,看看要饭老头和吃着包子的女孩,愣了愣。

“贵人?哪个贵人?”

想着,掌柜的马上瞪大眼。

自家大爷在宫里当差,今儿一身便装,还说是贵人?

天!

“嗨,伙计,赶紧给这老头......老人家和小闺女,找点干净衣裳!”


爷俩说要在街上吃蒸饺的话音落下,边上跟着的大内侍卫廖家哥俩给旁边一个眼神。

几个外围的侍卫快步朝摊子走去,冲着那些正在吃喝的食客们一亮腰里锦衣卫的虎头腰牌,嘴里笑呵呵的吐出一个字。

“走!”

顿时,几张摊子清了出来。

这年月,谁能惹得起锦衣卫呀。

随后,一群侍卫假装成百姓,往小马扎上一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要保护的地方,空了起来。

朱允熥扶着朱元璋走过来,“爷爷,您坐!”

“咱还没七老八十呢,不用总扶着,快叫菜,饿了!”朱元璋笑道。

“驴肉蒸饺两屉!”朱允熥挨着他坐下,对小贩喊,“一屉多少个?”

“客官一屉十二个,保您吃的饱!”小贩笑着端来两屉热气腾腾的蒸饺放在小桌子上,“酱油醋在这儿,你老想要花椒油,额外给一个钱!”

“拿来!”朱允熥大手一挥,不差钱。

朱元璋看看饺子问道,“我说,多少钱一屉?”

小贩拿来花椒油,倒在小碗里,笑道,“老爷子,咱这便宜,一屉十五个钱!”

“这还便宜?”朱元璋瞪眼道,“拳头大的包子才一个钱!”

“爷爷!”朱允熥心中好笑,对他说道,“饺子比包子精贵一点,卖的自然贵些!”

若不是穿越到这个世界,谁能知道朱元璋褪去帝王的光环之后,私下里竟然是这个可爱的模样。

不过也不稀奇,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做到从心里关爱民生,真诚的对百姓好。

“嘶!香!”朱元璋不管烫,直接扔嘴里大口的吃了起来,“蒜,来两瓣儿蒜!”

说着,又对朱允熥笑道,“你奶奶活着的时候,有次给咱擀面条吃。你说吃面是不是要就蒜,可是因为咱吃了蒜,大臣们上了折子。说啥身为人君,吃蒜有失体面!”

“不理那些书呆子!”朱允熥给朱元璋剥蒜,笑道,“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哈!”朱元璋大笑,“是这个理儿!”

爷俩埋头吃了起来,这驴肉蒸饺的味道还真不错。饺子皮是上好的白面,吃着筋道弹牙。肉馅是一个个饱满带着汤汁的肉蛋子,咬一口爆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葱的香气。

“爷爷,您喝豆腐脑还是鸭血汤?”朱允熥吃的有些口干,问道。

朱元璋抬头,看看边上的鸭血摊子,刚想开口。随后目光看到豆腐脑摊子上,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卖力的忙活着。

两个孩子一大一小,一男一女,小闺女乖乖的在木桶里洗碗,大点的男孩帮着自己的母亲,在摊子上给客人盛着豆腐脑。

“豆腐脑吧!”朱元璋改口道,“咸口的阿!”

“两碗豆腐脑,咸的!”朱允熥喊道。

此时的大明都城是天下的中心,有着五湖四海的百姓定居在这里。所以食物口味上,无论是南北都能兼顾到。

豆腐脑分甜的,也分咸的。

其实两种都好吃,但要是朱允熥选,他还是选择甜的。

不是口味问题,而是生活习惯问题。

豆腐摊子的妇人见是个老人带着孙子要豆腐脑,赶紧亲手勺了两碗,然后加上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黄花菜,酱油汤汁一淋,端了上来。

白嫩如玉,颤颤巍巍的豆腐脑,一勺子下去视觉上赏心悦目,味觉上更是让人食欲大开。

这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很多,可越是贴近百姓的味道,才越是最真实的味道。

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王公贵族的精美的菜谱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唯有普通人的食物,一代代传承,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好吃!”朱元璋点头笑道,“嫩,滑!”

“多少钱?”朱允熥笑道。

那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笑道,“三个钱!”

朱允熥从荷包里掏出三枚簇新的洪武通宝递过去,妇人笑呵呵的收了。

随后到一边,继续忙活起来。

“那个.....闺女!”

朱元璋这个岁数,叫这妇人一声闺女,挑不出毛病。

“您老有事儿?“妇人笑道,手上还在忙活。

“买卖咋样?”朱元璋一边吃豆腐脑一边问。

“托洪武老皇爷的福儿,如今市面太平,风调雨顺的,买卖好。卖一天豆腐,足够一家人嚼谷儿!”妇人笑着回道。

顿时,朱元璋的脸上就跟喝了二两蜜似的,别提多甜了。

他随口一问,就是百姓称赞,这样的话在他耳朵里,可比什么大臣们的奏折顺眼多了,也可信多了。

“爷爷!”朱允熥小声说道,“百姓心中有杆秤!”

“这话说的好!”朱元璋点点头,“别人说好都是假的,百姓说好才是真的!”

接着,朱元璋又对那妇人问道,“摆摊子做买卖,没有官差欺负你们吧?”

这时代虽然没有城管,但是衙门的官差管得宽。小商小贩的,也绕不开他们,更惹不起。

妇人还没说话,那卖蒸饺的汉子大笑道,“有洪武老皇爷在,谁敢给咱们百姓眼色看,谁敢欺负咱们?”

朱元璋顿时又是咧嘴大笑,得意且骄傲。

大明的天下,官还是在民之上,百姓还是得听官府的。

但是朱元璋曾昭告天下,凡有不平者,百姓可以进京告状,沿途官府不但不能拦着,还得好吃好喝供着。

紫禁城门口的阙,就是给百姓使用,击鼓鸣冤的。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府还是欺负百姓。可这天子脚下,官差们对百姓都和善许多。

朱允熥见老爷子笑得高兴,有心再让他高兴高兴。

便对卖蒸饺的汉子说道,“听你这么说,你们很爱戴老皇爷呀!”

“那是!”卖蒸饺的汉子收着别桌上的碗筷笑道,“老皇爷打进应天府那年,俺八岁。大军进城那天,我爹让娘抱着我躲进了地窖里。”

说着,那汉子又给旁人装了一份饺子,继续说道,“小哥儿你岁数小,没见过兵荒马乱的乱世。那年月,谁管老百姓死活呀,大兵进城就他妈一个字儿,抢!”

“抢粮食,抢钱,抢女人!”汉子摇头道,“抢了你还是好的,惹恼了他们,直接一刀宰了。你找谁说理去?”

“可是洪武老皇爷不一样!”汉子吐沫横飞的说着,“进城之后安民告示写着,凡有敢抢劫百姓,骚扰百姓的,砍脑袋!老皇爷的大军那真是秋毫无犯,硬是没抢百姓一文钱!”

“当时街面上那些老夫子都说,什么是王师呀?这就是王师呀!我还记得当时的教书先生说了,就冲这爱民的心,得天下的也一定是朱大帅!”

朱允熥听了,对朱元璋竖起大拇指,“爷爷,英雄!”

“呵呵!”朱元璋笑起来,“啥英雄,咱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哪忍心糟蹋穷人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得到了民心,大明得到了人心。

一顿饭,老爷子吃得极为高兴。

吃饱喝足一抹嘴站起来,“回吧,家里还一堆事儿呢?”

“您不等等,看看今天邮票卖了多少钱?”

“不等了,明儿有朝会,户部会报上来!”朱元璋背着手。

“老爷子您慢走!”

“老爷子常来呀!”

小贩们,在身后说着热情的客套话。

朱元璋笑笑,“赏他们!”

廖镛低头,从口袋里掏出两个十两重的元宝,过去。

卖豆腐脑的妇人一个,卖蒸饺的汉子一个。

俩人拿着银元宝都愣了,好似做梦一样。

“这可使不得!”

“这也太多了!”

半晌两人回神,拼命的摆手。想喊,可是朱家爷俩已经走远。

“拿着吧!”廖镛笑道,“皇爷赏的!”

“皇爷?”

小贩们惊呼一声随后明白了。

“老皇爷吃了我的豆腐脑?”卖够豆腐脑的妇人眼睛一白,昏了。

卖蒸饺的捧着元宝直接跪下,当当磕头。

“老皇爷,小人谢您的赏!”

~~~~~

阳光落在身上,暖的发痒。

朱元璋边走边笑,“大孙呀,你说的对,百姓心中有杆秤!史书可以造假,人心做不得假哟!”

说着,对朱允熥正色道,“记着,到啥时候,都别忘了,咱朱家也是穷人出身,不能干那些背祖忘宗,缺德冒烟的事儿!”

朱允熥肃容,“孙儿记住了!”

“你是个心善的孩子,咱信得过!”朱元璋笑笑,“明儿有大朝会,你站在咱身边。”

大朝会,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

届时,吴王朱允熥要站在朱元璋的身边。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百官面前,正式露面!”

朱允熥想道。

--

作者有话说:

五二九零九八一五二,读者交流群,企鹅群。

小说《大明锦绣》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最新更新
继续看书

同类推荐

猜你喜欢